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泰,不太一样 (真人骚已附) (2013-6-6) uandme · 全母乳6个月——一个“少产量”奶牛妈妈的小小经验 (2012-7-5) homepage
· 生病记(二) (2006-11-10) 我爱猫 · 浮生劫未尽,煮粥焚鬍情 - 纪念那个年代的女人 (本周新更 - 大结局) (2016-6-1) hilltop-bear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26741|回复: 175

Outliers - 富人和穷人的养育观 [复制链接]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19:0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

Outliers - 同一年级里大孩子比小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

Outliers - 知道孩子的智商很重要吗?

Outliers - 10000小时的标准

Outliers - 东亚地区的学生数学好?

==================================================


Outliers有一节的内容是涉及了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不同的养育观。

这里说的富人其实就是指中产阶级们,当然这些内容现在来说也不是啥秘密,因为在这个资讯发达各类教育书籍和各种养育理论充斥的时代,教育孩子没有秘密,只有如何做的问题。

下面这些段落我想大概是各位妈妈都会感兴趣的。

有些人可能看了以后会有一定的挫败感,因为这些内容好像还是在说阶级论。
无论你承认与否,阶级论还是有道理的,呵呵。
但是对于这里的很多华人移民家庭来说,因为其教育背景高的因素,即便是很多人好像是在这个异国他乡苦苦挣扎,但是对于自己孩子的养育不一定会做的不好。
下面摘录的内容也就是供大家参考或者批判。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4-9 20:1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3积分 +40 收起 理由
superdigua + 3 感谢分享
spring13 + 3
草莓蓝莓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19: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有这样一种特殊技能,它能让你说服教授把课从上午调到下午,能让你描述一宗谋杀案时振振有辞。心理学家罗伯特·斯特恩称之为“实践智慧”。斯恩特的实践智慧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过程上是这样的: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获得你想得到东西的知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与IQ测试的逻辑分析能力不同的能力。用技术术语来说,就是普通智力与实践智慧“正交”:一方出现不代表另一方也出现。你可能有很高的逻辑分析能力却缺乏实践能力,也有可能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却没多少逻辑分析能力,或者——幸运如同奥本海默——这两种能力都很强。

实践能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现在知道逻辑能力从哪儿来,逻辑能力起码一部分来自于基因。兰根六个月开始说话,三岁自学阅读,这是天生的能力。智商所测量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天生的能力。但是,社交常识是知识,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

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来自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几年前拉里奥的科研小组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她从同等贫富的白人和黑人家庭里挑选了12个家庭。拉里奥和她的研究小组对每个家庭都进行了连续二十次以上的走访。为力求真实表现,她要求受访者就当调查人员不存在。研究人员一手拿着录音机,一手拿着做记录的本子,跟着这些家庭去参加教堂礼拜,看球赛,或是去诊所就医。

你可能会想,如果花了那么长时间观察十二户人家,肯定会发现十二家庭十二种不同的抚养孩子方式:待孩子严格的父母,对孩子宽松的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权威持重的父母,等等。然而,拉里奥的发现却与你的设想大相径庭。父母中只存在两种抚养孩子的方式,这两种不同方式是通过阶级状况划分的。家境富裕的父母抚养孩子用一种方式,家境贫寒的父母对待孩子则是另一种方式。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3-29 23:27 编辑 ]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19: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家境富裕的父母总是让孩子的业余时间闲不住,让孩子在各项活动间穿梭,并听取孩子对老师、教练或是队友的评价。拉里奥跟踪的一个孩子参加了垒球队,两个足球队,游泳队,夏天还要参加篮球队,并且在管弦乐队和钢琴课报班学习。

而在穷人家的孩子中完全找不到这种紧张的时间安排,他们的活动不会是每周两次足球训练,而是和亲戚或者邻居的孩子在外面玩儿。蓝领父母们认为孩子们的活动和成人的活动不同,其他的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一个蓝领家庭背景的女孩——卡蒂·布林德尔——参加了一个唱诗班,但她是自己报的名,并且是自己走路去唱诗班上课。拉里奥写道:

布林德尔夫人没有像中产阶级母亲那样,发现女儿在唱歌方面的兴趣就想办法帮她把兴趣发展成特长;她也没有讨论女儿在戏剧方面的兴趣,也没有因为负担不起女儿将兴趣发展成特长的花费而表达歉意。相反的,她把女儿卡蒂的技能与兴趣看成其性格的特征——唱歌和表演是卡蒂之所以是“卡蒂”的原因。她把卡蒂的表现看成是“可爱”,是女儿为了“引人注目”所做的努力。

中产阶级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硬性下达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总会责备老师,他们总站在孩子一边。拉里奥跟踪过一个富裕家庭的女孩,因为错过了进超前班,孩子母亲就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补考,给学校递申请,最后让女儿如愿进了超前班。作为对照,家境贫寒的家长总是震慑于权威,顺从地接受,并认为这些都是家庭背景造成的。拉里奥写到一对低收入的父母:

在家长会上,麦卡利斯特女士(只有高中学历)表现得十分低调。她在家里善于交际、为人开朗,但在这种场合下却隐藏起来。她弓着腰坐在椅子上,上衣拉链拉到顶。她非常安静。当老师向她报告哈罗德的家庭作业还没交的时候,麦卡利斯特女士表现得十分吃惊,但是她只是说,“他在家做了。”她没有继续问老师其他情况,也没有帮哈罗德辩护什么。在她看来,儿子的教育由老师来负责。这是老师的工作,不是自己的。

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养风格称为“协调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张和技能。”作为对照,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拉里奥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照她看来,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好的独立性。然而,协调培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更多。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动表总被安排得满满的,经常在各类体验中来回穿梭。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他们还学会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拉里奥的话说,中产阶级的孩子形成了“我有权利”的意识。

“我有权利”这种用词在当年含有贬义,但拉里奥的意思却是褒义:“这些孩子的行为表明他们认为他们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满意现有制度,愿意分享信息,并积极要求关注……与制度互动以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是中产阶级子女的一惯做法。”他们对游戏规则很熟悉。“虽然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只有四年级,但已经站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行事了。他们要求老师或医生调整办事程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作为对照,劳动阶层家庭学生的性格常为“有距离感,不信任感和强迫倾向。”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不知道为达到良好愿望如何“定制策略”(拉里奥的绝妙用词)。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3-29 23:2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0积分 +61 收起 理由
Ariana + 2 感谢分享
猫儿不笨 + 3
fayefaye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19: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拉里奥描述了一个9岁小男孩儿亚历克斯·威廉和他的母亲克里斯蒂娜去看医生的案例。威廉的家境非常优越。

“亚历克斯,你要想想待会儿问医生什么问题,”克里斯蒂娜开车去诊所的路上对儿子说,“你可以问医生任何你想问的问题。别害羞,你可以问任何问题。”

亚历克斯想了一分钟,说:“我用了除臭剂以后胳膊下面起了疙瘩。”克里斯蒂娜:“真的?你是说用了除臭剂以后?”亚历克斯:“是的。”克里斯蒂娜:“好的,你可以问问医生。”

拉里奥写道:“亚历克斯的母亲正在鼓励儿子畅所欲言”——即便亚历克斯马上要见的是一位有权威的年长男性,他也要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见到了医生,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医生告诉亚历克斯,他的身高高于95%的同龄孩子。亚历克斯马上打断他:

亚历克斯:我怎么了?
医生:我的意思是说,你比95%的年龄10岁的小朋友个子高。
亚历克斯:我不到10岁。
医生:我们认为你已经10岁了。你现在9岁10个月。人们在计算年龄的时候常把人算入最靠近的那个年龄段。

看看吧,亚历克斯是多么自然地打断医生的讲话——“我不到10岁。”这是因为刚才路上母亲的鼓励:他母亲鼓励他可以这样没有礼貌,因为母亲想让儿子学会在权威面前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医生问亚历克斯:体检前你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想问?
亚历克斯:嗯……只有一个问题。我胳膊上有些疙瘩,就在这儿(指指腋下)。
医生:在下面?
亚历克斯:是的。
医生:好的。待会儿做检查的时候我会仔细看看,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疼还是痒?
亚历克斯:不疼也不痒,只是有疙瘩。
医生:好的。我会仔细检查这些疙瘩的。

拉里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不会发生在家境贫寒的孩子那里。他们会非常安静,眼睛害羞地看着别处,表现得十分顺从。而亚历克斯却掌握着和医生交流的整个时段。“他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完全占据医生的注意力,让医生解决他选定的问题。”拉里奥写道。

通过这么做,他成功地将与成人的均势状态转向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这种转换十分流畅。亚历克斯向来被人客气地对待。他被看成是特殊的孩子,值得成年人投来关注和特别兴趣的孩子。这就是从协调培养中形成的主要性格特征。亚历克斯在体检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表现,他这样做就好像在父母面前做一样放松——争辩,商量,甚至开玩笑也一样放松。

了解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十分重要。这并非遗传原因:亚历克斯并不会像从父辈那里遗传眼睛颜色一样,遗传与权威打交道的技巧。这也并非种族差异:这种能力不会特别倾向黑种人或者白种人。实际上,亚历克斯是黑人而布林德尔是白人。这些能力来自于文化优势。亚历克斯具有这些能力是因为,从孩童时代开始父母对他就事无巨细,言传身教,让他明白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并鼓励他去实践,即便在去医院的路上也不放过演练的机会。

拉里奥认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阶级优势。亚历克斯比布林德尔更优越,因为亚历克斯家境富有,他能上更好的学校,同时他(这也许是最关键的区别)从小就被灌输“我有权利”的意识,而这种意识能使他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3-29 23: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收起 理由
冬迹之樱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19: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阶级优越性到底优越在哪儿

特曼族步入成年以后,特曼将研究对象中的730名男性分成三组。其中的20%,约一百五十人特曼将其分为A组。这些人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们各个是明星——有律师、医生、工程师和学者。A组中有90%的人大学毕业,而大学毕业的人中又有98%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730人中的60%分为B组,这些人的成绩“令人满意”。剩下的150人编为C组,特曼认为C组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他们中有的是邮递员,有的干会计,有些甚至失业在家。

C组中有三分之一大学辍学,四分之一只有高中文凭。在C组这150人中——曾几何时被众人视为天才的他们——只有8个人获得硕士文凭。

A组和C组的区别到底是什么造成的?特曼尝试了各种可能的解释。他考虑了体质和心智健康的差别,考虑了“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差别,考察他们的业余爱好。他还详细比较了这些人开口说话和学会走路的年龄,以及小学和中学时代的智商变化。最后,终于找到了差异的根本原因:家庭背景。

A组中的绝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这些人的家庭大多是知识分子,很多人家里都有大量藏书。A组人的父亲中,超过一半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凭。请记住,在那个时代大学文凭是非常稀罕的。而C组的家庭环境却是另一种情况,他们的父亲中有三分之一在8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辍学。

有一段时间,特曼走访了A组和C组的每一个人,专门评估他们的个性与举止。研究结果发现,在“协调培养”原则下长大的孩子和在“自然成长”原则下长大的孩子,行为举止截然不同。A组的学生更加机灵、沉着、富有吸引力,衣着得体。实际上,A组和C组在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大到让人感觉是人种中的两支。这种结果令人意想不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父母的帮助下将家族最好一面呈现出来的A组学生和没有这样做的C组学生的区别。

特曼的结论令人难过,因为C组学生原本也是聪明绝顶。他们5、6岁的时候头脑何等聪明,同时又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曾经是超常之辈。特曼的研究结果表明,下层社会家庭出生的天才少年最终几乎没有一个仅依靠自己的智力获得成功。

C组学生到底缺什么?其实缺的东西并不是什么昂贵的、难于找到的东西,也不是DNA的特殊编码或大脑神经的特殊构造。C组所缺的,是只要做父母的知道肯定都能给予的:一个帮助孩子获得面对世界经验的社群。C组学生浪费了他们的天分,但是,他们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10-3-29 23: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3积分 +43 收起 理由
小小黑兔2 + 2 感谢分享
猫儿不笨 + 3 感谢分享
jiajia007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9 19: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iletolif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iletolif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朱版,你挺会找东西的,搞了这么好的东东来,谢谢。
我今天没分分了,明天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3-29 19: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iletolif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iletolif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穷人学着富人那样教育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tiehan + 3 good question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9 19:5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ylily0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ylily0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朱版。很欣赏文中的母亲鼓励孩子向牙医“畅所欲言”,
我自己看牙医都感到紧张,别说鼓励孩子发问了。

发表于 2010-3-29 20:1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叮当仔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叮当仔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朱版出品,必属佳品啊!

发表于 2010-3-29 20: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illy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illy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分享,很有感触

发表于 2010-3-29 20: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紫萱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紫萱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patrickzhu 于 29-3-2010 18:10 发表
阶级优越性到底优越在哪儿

特曼认为C组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智力优势。他们中有的是邮递员,有的干会计,有些甚至失业在家 ...


会计这么弱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3-29 21:0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andy2002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andy2002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非常好的东西。

发表于 2010-3-29 21: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asman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asman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些家长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说得太对了,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发现自己好缺乏这种“特殊技能”。

发表于 2010-3-29 21:4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unqi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unqi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实践智慧”应该也是有遗传因素(和变异)因素的,相关例子太多了。中产阶级的社会活动只是为这些遗传因素提供了发育的土壤。所谓C组无一成材的研究结果也极端了,美国方面我看到过的资料显示美国社会阶层转换的马尔可夫链系数还是挺高的。

[ 本帖最后由 kunqin 于 2010-3-29 21:45 编辑 ]

发表于 2010-3-29 21:5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的帖子

此文章由 jinglelam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inglelam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么的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10-3-29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redapplea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redapplea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父母向孩子灌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别人是模仿不来的~~~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29 22: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JuJ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JuJ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相信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养风格这里的人基本都能做到. 我很怀疑我们当中还有人用文中所说的那种贫穷家庭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

富裕家庭的孩子活动表总被安排得满满的, 这个我觉得也不好, 小孩子应该有一些不被安排的时间, 一些可以无所事事, 让他们自己异想天开, 爱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tcmum + 3 我很赞同小孩子应该有一些不被安排的时间.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9 22: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开花结果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开花结果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怎么觉得国内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被教育成无所事事的寄生虫了呢!

发表于 2010-3-29 22:3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的帖子

此文章由 dpcw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pcw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那些富裕家庭,应该有很多是暴发户吧。

发表于 2010-3-29 22: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yinsh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yinsh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会啊 国内不是忙着做作业,然后弹钢琴么?
让孩子忙 并不是本质, 而是让孩子多接触事务 在接触中早早的学会同这个社会打交道 才是本质。
所以 我理解:如果穷,让孩子早参与家务,打工 通过这样方式忙起来 也是可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daidailx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29 22:4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kur7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kur7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多好的一篇文章,看了醍醐灌顶。我们中有多少孩子是这样养大的,至少我觉得我自己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我幼年的时候也有很多兴趣爱好,书法弹琴唱歌,可是没有好好受教育的机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3-29 22: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林草12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林草12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朱版可不可以把颜色换一下啊,这个颜色看着眼睛很疼啊。

发表于 2010-3-29 23: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林草123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林草123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我觉得道理是对的,协调培养比自然放养要好很多,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干预了更多,而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如果父母是知识分子,那么孩子也更加能够从父母身上学到知识。如果父母是工人,那么孩子也许能够学到更多修理东西的技能。
不过我觉得虽然道理是对的,但是论据却找的有点绝对,这书恐怕是美国人写的,要是澳洲人就不会这么写,想想现在的总理,就是工人家庭出身,读公校出来的天才儿童。
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表于 2010-3-29 23: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lkk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lkk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本书在这里有卖吗?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23: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豆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豆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好帖子,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10-3-29 23:5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雪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雪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一个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富人孩子的穷人飘过。。。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役斑竹

发表于 2010-3-30 00:0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儿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儿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教育孩子,的确主要取决于父母的素质,象美国很多穷家庭出来的黑人蓝球或拳击明星就会直暴富到暴穷的路。。。

但即使是‘群体经验主义’,也不等于是有绝对性,也会有见仁见智的方面。。。

很赞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千万不要以为进了好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我一向觉得从学校教育到性格人品谈吐。。。无一不靠父母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tcmum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自由的灵魂,懂得自由的珍贵。

发表于 2010-3-30 00: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miletolif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miletolif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雪儿 于 2010-3-29 23:53 发表
一个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富人孩子的穷人飘过。。。


快快说说如何“一不小心把孩子培养成富人孩子”的。请教了。

退役斑竹 2007 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8年度奖章获得者 参与宝库编辑功臣 2012年度奖章获得者 2009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0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4年度奖章获得者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0-3-30 08:2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smiletolife 于 2010-3-29 19:32 发表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穷人学着富人那样教育孩子?

呵呵,当然可以的。
其实只要父母上心,特别是只要家庭环境和睦健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
注意到这个作者虽然认为协同培养比自然放养要好,但是他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穷人父母的做法。

我小时候,父母修养高家庭的孩子读书很一般的很多,最典型的就是教师的孩子,出类拔萃的穷人家的孩子多。
现在时代不同了,富人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争夺比穷人家庭更有效率,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但是“协同培养”和“自然放养”两者分界也越来越不明显了,因为所谓的穷人也可以做“协同培养”而富人也会做“自然放养”的事情。

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是也不应该无限扩大。
呵呵,现代的教育本本里给大家感觉往往是这样的 - “孩子能力无限,孩子可以做任何事,如果有什么事情,那么孩子一定没错,肯定是父母的错。”
就像这本书里说的这些内容,很诱人,但是大家还是要当作参考才是。
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里没有简单的因果关系,本本里的东西不能全信。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很多都是 - 在按照教育本本来养育孩子的家庭里,有着不按照本本(里的理论)出牌的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Orchid + 4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3-30 08:2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lygu2005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lygu2005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紫萱 于 2010-3-29 20:31 发表


会计这么弱

这个会计大概就是指一个记帐的,相当于一个BOOKKEEPING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