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边小妹 于 2017-5-1 12:32 编辑
一、像后妈的亲妈
某日晚饭后,微信上跟朋友正聊得热烈,突然感觉她越讲越小声,像在做贼,我们的话题也没啥见不得人啊。我问她是不是不方便?她叹口气说:“你不知道,一到晚上孩子做作业的时间,我们全家都不敢有动静,别说开电视,就连手机都得静音。就这么着,他都不好好做,我得坐在旁边看着,每天晚上都跟打仗似的。”
我又想起多年前,通过博客认识的一个网友曾跟我说,她好几年都没看过电视了,就为了不让孩子接触电视。 相形之下,我倒像个后妈了。让我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为了孩子全家静音连电话都不能聊?臣妾做不到啊!我承认我是个自私鬼。哪怕当了妈妈,我仍然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从没想过为谁而放弃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女儿松子三点放学,回到家,我俩就各干各的,顶多,我时不时从电脑屏幕上转过脸,问一句:“作业写完了吗?”
而且,松子习惯一回家就先把电视开上,我也不管,由着她。因为我观察过,她并不是一直盯着电视看。而是一边写作业、或者画画、或者玩过家家,一边时不时瞟上几眼而已。
松子爹看到了总会说:“写作业就专心点儿,哪有开着电视写的。”
可我这奇葩妈妈不以为然,还爆出歪理斜说:
一心二用,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嘛。
二、我的切身体会
一心二用,这个能力,我有。
能理解女儿,是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甚至高考之前,每个晚上,我都一边听流行歌一边学习。好在我妈开明,从不干涉,在这方面,我接近放养。
上课时,我也常一心二用。耳朵在听老师,手也没闲着,往书的边边角角画人头。高中化学课上,老师发现我在下面画画,就叫我起来复述他刚才讲过的内容,看他脸色就知道,对我的训斥就在嘴边等着呢。让他意外的是,我一字不落的把他的话重复出来了,老师竟生生把批评的话咽回肚子里。从那以后,化学老师便再没因为我偷偷画小人儿而管过我。
一心多用的功能,曾让我在做课堂笔记这件事情上,大显神功。我们老师语速特快,总复习的时候,偏又要求我们把他说的内容一句不落的都做出笔记。如果仅仅是考验速记也就罢了,可他在讲的同时,常常穿插着提问,太烧脑了。一堂课下来,笔记能记全的,寥寥无几。而我的笔记,常常是被大家争相传抄的那一个。当然,先汗颜一下我那草上飞的破字儿,我常给自己找借口:“文字不就是个记录符号嘛,能记下来才是第一位的,好不好看那是锦上添花。”字写得丑,我就赖做笔记时落下了后遗症。
感谢我妈,她没有用“学习就要一心一意”这种教条来约束我。我的学习成绩虽不拔尖,但也足够用。虽无法确定我的一心多用是否对成绩有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它让我学得不那么痛苦。
也感谢老师,我上课偷偷画画的行为,没被扣上冒犯师长的罪名,甚至没受到批评。让我得以继续,把一本教材活生生糟蹋成涂鸦书。只是,后来,我画得更隐蔽了。不过,肯定逃不过老师的法眼。是他的“纵容”,让我在高三那高强度的脑力马拉松中,偷得一点点快乐的点缀。
可以说,我一心多用的习惯,影响了我的一生。人生的每个阶段,我都会同时涉猎不同的东西。涉猎内容,全凭兴趣和际遇,没有规划,随心而为。曾纳入我兴趣范围的东西,举起双手双脚都数不过来,整个儿一大杂烩。
要想成材,大多需要“专而精”。像我这种什么都玩儿又毫无规划的,就只适合自娱自乐了。
当然,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技术性强工作的需要专才,还有更多职业是需要复合型人才的。
总之,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
在我看来:谋事有成败,事业有大小,但人生,不分胜负。
三、一心多用的生物学解释
长大后,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正解释了我小时候为什么喜欢一边听歌一边学习。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主要负责逻辑、文字、数字、分析等语言逻辑思维,而右脑主要负责颜色、音乐、想象等感觉形象思维。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正是同时调用了左右两脑,让大脑更兴奋,效率更高。相反,持续的单独使用某一侧大脑,容易疲惫而效率低下。
人在小的时候,直觉相对敏锐,身体的本能未受外界过多的干扰,所以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大脑工作模式。在教育问题上,尊重孩子的天性本能,或许会更加事半功倍。
还有另一个源自生物进化学的理论。它解释了男女两性在任务处理时的显著差异。
古时,男人负责外出打猎,这危险性极高的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否则小命不保。因此,男人更喜欢专注的处理一件事情,而不擅长一心多用。男人有更强的空间感和方向感,让他们不至于在丛林跋涉中迷路。他们看东西的视野也更集中,这就是为什么你让老公帮你拿一样东西,他往往会空手回来交差,女人一眼就能找到的东西,对男人来说好像是巨大的挑战。
而古时的女人,负责在家照顾后代,打理家园,在附近采摘野果。无论干什么,她们都不得不同时密切留意着孩子。慢慢便培养出了一心多用的能力。而漫山遍野的采摘野果,又让女人的视野相对男人来说,更加发散。另外,带孩子和打理家园,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因此,女人更擅长人际交流,喜欢说话,通过和邻里唠家常,加强沟通,拉近关系,增进协作。
明白了以上道理,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人如此热衷的逛街,对男人来说却是痛苦。从某种角度理解,逛街就像采摘野果。从纷杂散布着的商品中选出自己想要的那一件,对视野集中的男人来说,真的很累啊。
同样的道理,女人比男人更擅长一心多用。
四、多任务处理、抗干扰能力
一心多用的能力,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叫multi-tasking,中文翻译为多任务处理。纯粹单一任务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少,越是高挑战性的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越高,需要同时多任务处理的情况也越多。
另外,开篇提到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全家静音的事情,还涉及到孩子抗干扰能力的培养。无疑,专注做事,是我们提倡的。但在干扰环境下,就不能专注了吗?当然不是。这种抗干扰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
比如说睡觉这件事,习惯了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下入睡的孩子,环境稍微嘈杂,就会影响睡眠。而习惯了在电视声、大人的说话声中入睡的孩子,神经似乎也被锻炼得大条一些。我主张适度就好,孩子睡觉时,大人稍微降低音量即可,不必苛刻自己。凡事过犹不及。
因为我是个自私的妈妈,从女儿出生起,我就常常一边哺乳一边看书或码字。在我们家,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大人们该看电视看电视,该大声说话大声说话。而松子,则安静的画她自己的画,或者过家家,或者看书写作业。我偶尔也会想到孩子会不会受打扰,观察发现,并没有,她似乎自带屏蔽功能。有时也会零星的听去一些我们说的话,听就听吧,大脑的转换而已,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也是生存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嘛。
以前常听说有人高考时发挥失常,就因为窗外有干扰噪音,或因旁边的同学突发状况而影响到自己。仔细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下,别的孩子就没受到干扰呢?为什么有的人就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完全沉浸在一本小说里呢?
我不由想起一个词:大隐隐于市。虽不完全贴切,但道理相通:越是喧闹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的内在修行。
五、一心多用也有弊端
我写此文,绝不是要提倡孩子做事故意一心多用。也不是要提倡大家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故意制造干扰。专心致志当然是宝贵的素质,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也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我本文想表达的意思是:
适度就好,不必过于紧张。不管对孩子还是对自己,过于严阵以待,反而适得其反。
众所周知,一心多用会增加出错率、降低单件任务的效率等等。比如生活中,有的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朋友聊天。但有的人,开车时和别人聊天,会觉得吃力,容易发生事故。
因此,我才说,一心多用,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做得好。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
我们不可能永远为孩子隔离外界的干扰,他总有一天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要做的,不是帮孩子排除一切干扰,而是培养他们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能力。
其实,说是“培养”,都有点夸张了,只要我们不过度呵护,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然的接触各种正常的干扰,足矣,不需要特地做些什么去培养。
当然,就算你有强大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有些情况,比如处理紧急事件、重要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一心一意,投入全部心神为佳。
六、教育不应陷于教条
其实,许多时候,许多事情,比如教育,遵循天性,恰恰是大智慧。
从《百家讲坛》声名大起的易中天曾说过,他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个人非常认同他的教育思路。
学识渊博之士,尚且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水平低下之辈如我,与其自以为是的误导孩子,还不如放养。当然,放养也是有原则的:涉及到品性道德问题,绝不放任。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说,要遵循世界的自然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道家崇尚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
做父母的,尤其要有主心骨,在育儿路上,不可过于教条,也不必人云亦云。
教育学家不见得就都正确,他们也是人,人类面对大自然,多么渺小,谁敢说自己绝对正确?不是经常发生那样的事吗?今天说包尿片睡觉不好,应该起夜把尿。明天又说起夜把尿没有必要,因为会打断大人和孩子的睡眠。今天说婴儿不要一哭就哄,会惯坏,明天又说哭是婴儿唯一的求助方式,置之不理会制造不安全感,严重的还会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健康……
一心一意,和一心二用,这两者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在爱情里,我们当然赞赏一心一意,但在做事风格上,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偏重,仅此而已。
看到孩子学习分心而着急生气甚至大发雷霆的爸爸妈妈们,真的不必如此叫真儿。别说孩子了,我们成年人就真能做到专心致志吗?没做到又怎么了呢?
都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我们恰恰搞反了,我们对孩子严加要求,而完全忘记自己小时候是怎样淘气、怎样叛逆、怎样反感大人们那“为了你好的”冷酷。我们还把严格要求当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天职。当然,这负责的态度和出发点是好的,可从方式方法上说,是否和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问题。
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养育孩子这门学问,没有统一规范,毕竟,人与人天生就各不相同。
因材施教,灵活把握,找到最适合自家的模式,这样,才会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在快乐中成长!
如果,人生只有攀登,而没有快乐,攀登得再高又能怎样?
如果,人生只有快乐,而没有成长,那快乐是否过于单薄?
希望,人人都能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
这分寸如何拿捏,便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让我们一起在育儿的路上探索和修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