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那年,今天,我心里一直有你 (2012-3-3) 偌儿 · 澳洲建房之-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1-5-15) tianne
· 难忘工地岁月 (2007-7-17) 凡戈 · 该收手时就收手 – 第一次购房经历 (2006-8-25) HNREN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查看: 4125|回复: 0

[澳洲] “大山妈妈,带我回家”—蓝山河水倒流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24 10: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xm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xm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这条路是去蓝山西北大约50公里的一个工业废墟,叫做牛尼斯Newnes。它在上一个世纪初曾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炼焦的工业城,现在早已废弃了,留下断墙残垣;但是那几排长长联在一起的烧炭的炉窑倒是比较完整地被保留下来,只是野草丛生,留给游客了和照相机了。在这里有一个大型的房车露营地,也是一个户外运动的热点,所以每到节假日,人气很旺。在这个景点附近,还有一个好去处,那曾经是一个火车铁路的隧道,专门为这个工业地运送原材料和成品的;现在也早已经弃用了,却有一种尾巴会发荧光的蚯蚓占据。它们发出的点点荧光,不管白天和黑夜,在这个隧道里再创造出一个繁星璀灿的夜空。

现在我们已经从平地盘旋跃过山口,进入一个河谷,这里的风景甚是美丽。一条小河南北穿行,河两岸是平地,宽的有好几公里,水草肥沃,也有大批有市场价值的栽培的树,偶见牛羊,看起来这一带是几个农场。河谷的两边,是高高的山岗,而山岗的顶部也是石壁,与在蓝山看到的一样,但它们是如此近人,又高不可及。同行者一致同意,“若寻桃园,非此莫属”,如此这般,叹息不已。

汽车继续往东北行,河谷越来越急,山也越来越高,河水随之越来越揣急,看来快要进入深山了。忽然,同行的郭先生叫了一声:“咦,水怎么也往深山里流?”这是大家才发现水和我们同行,也往北流。

这条河叫做瓦尔冈河,它发源于蓝山西部的台地上。尔后一路沿着河谷,穿越山岭,往东北前行。河流在我们此次行程的目的地—牛尼斯—一个左拐,随后进入和蓝山一条马路相隔的瓦勒迈国家公园,在那里默默地(因为没有人再有胆魄来同行)但是艰难的(从卫星的地形图山追踪来看)在群山峡谷中夺路奔腾,向着命运的归宿—东边的大海—日夜流逝。在瓦勒迈国家公园的深部,它汇合了几条南下的河流,汇集一条(科罗河),转向东南,最后流入环悉尼北面和西面的郝克斯伯力河(其上游部分叫做尼平河),从而流向大洋。

这是一条从蓝山/瓦勒迈山脉的背后,向北“倒”流入山脉后,再流向东面海洋的河流。还有一条更大,更长,更出名,也是更重要的河,却是从南“倒”流入并通过蓝山山脉,它叫作考克斯河。

说考克斯河更大,是由于它的流域更大。蓝山西麓大约十五公里的平缓起伏的丘陵地区都是它的流域。它往南而下,流经一个河谷,叫做迈格隆河谷,从而进入深山;在蓝山的西南角转了一个弯然后转向东北,在广袤的山间河谷,即著名的风景如画的杰密森河谷,中间流淌。尔后经过另一个更大的流域,并从那里将河水倾泻在尼平河上。

说考克斯河更长,是它的主河道有一百五十公里多,一路上,纳百川,滋万物。考克斯河南下兜了一个大圈子,这是由于一条很窄的台地,也就是在介绍蓝山地貌是提到过的杰密森河谷的西边的那一条“臂膀”,将河流经过的两个河谷割断;由于它很窄,所以就叫做“窄脖子”高地。从这里,你不但将清楚将这两个河谷一览无余,而且能走下到河谷去。

说它更出名,是上千年来,土著人一直在河的两边生活,这条河应该是它们穿越蓝山的最便捷的走廊了。而二百年前,当白人开始往蓝山西面迁徙定居时,这条河在上游为他们以及牛羊和庄稼提供宝贵的水源,但同时给通行造成障碍;所以当时的殖民地总督将这条河流的名字奖赏给了负责修建第一条蓝山公路的考克斯。这一段历史也同样提高了这条河流的知名度。这里提一下一个有趣的“名称”插曲,当考克斯团队修路下蓝山后,他们在修建的第一条桥梁所跨越的河被认为是考克斯的一部份,所以考克斯一直认为是在“自己的”河上修桥。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条支流;它开始时没有名称,只是笼统称为“小河”,即英文rivulet,后来就索性叫做“River Lett”—莱特河。

说它更重要,那更显见了。在考克斯河的上游的台地上,人们修建了两个水坝,分别为当地的一个热电厂提供冷却用水,以及为蓝山西麓重镇利斯戈的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在考克斯河的出口处,上世纪中叶,人们又修建了一个一百四十米高的气势雄伟的大坝,“乌伦贡巴”大坝。这样将考克斯河以及另一条南来的河流的水就储存起来,作为四百多万悉尼人的主要供水源。直到上一个世纪末,这个水坝还在水量充沛时,顺便用水力发一点电,但是由于机电设备老化,加上由于近来降雨量递减,而用水量递增,使的水坝放水机会日益减少,所以水力发电就永远成为了历史,但是大坝倒成了一个旅游热点。

至此,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得出这得结论了:既然蓝山背面的河水流回蓝山,那就是说蓝山不是一道大陆分水岭。的确如此!蓝山不是分水岭,所以水往山里“倒”流。那么分水岭在那里呢?

我们在开篇处驱车通过的瓦尔冈河谷西面的山就是。而在南面的台地上,则没有明显的分水岭的标识,那里是一些煤矿小镇。再往南,分水岭在去那个著名碳酸盐溶洞(杰纳龙洞)那条公路附近,再往前它在蓝山南边的那个国家公园—克能格拉山—的边缘地带。所以在蓝山看不到大陆分水岭。要去看大陆分水岭,北面要去猎人谷,或者更北面的巴林顿山顶国家公园,而南面最好无疑要数雪山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在蓝山上的数万居民和游客的用水是采自当地的山顶水库或地下水。后来才知道,大部分的水来自蓝山西南,比蓝山更高出几十米的台地上。蓝山上是有采地下水的,但数量很小,而且含盐分也很大。不少游客知道蓝山西麓有一个日本温泉,但是那暖暖的矿泉水完全是人工的。

好了,我要带你们去看看考克斯河了。

我们先去中上游看看。从大西部路过蓝山后,到杰纳龙洞路左转,路上一直有一条小河在你的左面,时近时远。这就是莱特河,考克斯河的支流。大约两公里后,就到了一个河边的帐篷露营处,这里就是考克斯河和莱特河的交汇之处。当年考克斯修路队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三个方向的桥梁,同时跨越这两条河流。过了这条河,除了继续筑桥,他们就几乎没有多大的挑战,不到一个月就一直将路修到Burthst南面。

让我们顺便再去河边的人家窜一个门。回到大西部路后往回开5~6公里,在考克斯河路右转,前行9公里,你会从桥上跨过考克斯河,再行不到一公里,在右手边见路口一长排的信箱后拐入。在土路上前行两公里到达终点,这就到了凌老师的家了。这里才是十足的依山傍水的清静之处。考克斯河就在住家的前面,也就是南面,河水自右往左流淌,河也就是地界。北面是山,地界也在山顶的脊线上。南下的考克斯河在这一段曲折拐弯,到凌老师家时,甚至往北转了半圈,然后再掉头南行。河道也在半圆处突然收窄,应该是河水因速度变慢而在这里卸下大量携带物质所致,如果这一段的河道上有沙金,那么凌老师家的门前这一段,并且是他们这一边应该是最理想的地方。在河道较宽的地方,长着芦苇。而在较窄之处,河水比较急。由于在这里,河两旁没有商业用地,所以河水的使用没有明文限制。河水在这里静静地流淌,让我们也和凌老师以及他的两条大狗匆匆说一声再见,我们还会回来的。

这时,你或许会得出结论,考克斯河只是一条小河。的确是不大,而且在上游拦的两道坝,以及近年来的干旱等,都加剧了这个趋势。

我们回到蓝山顶上的卡通巴,沿着一条环悬崖边的公路,叫做悬崖车道Cliff Drive往南、然后往东行驶,在窄脖子道左转,进入那个分割了迈格隆河谷和杰密森河谷的窄脖子高地,这里是杰密森河谷的“右臂膀”。台地上有一条很长很长四驱车道,大部分是消防和公园管理专用的,不对外人开放;但是我们不会走太远,在一个叫做金台阶的地方停下。如果拾金台阶而下,就到了杰密森河谷的步道了。现在你站在高处,俯视左右两个河谷,也许你依然看不见河,但它们就是考克斯河流经的两个河谷。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但是那条河却是要翻山越岭,曲折迂回几十里,才从一个河谷到达另一个河谷的。

杰密森河谷的左边的长长的石壁,就是“左臂膀”的台地,叫做国王台地Kings Table Land,以献给英国国王的。从那里可以到达考克斯河旁;那里有一个著名的观景点,能近距离俯视河道及周边的景观。我是和悉尼大学的李老师一起去的,他不久前买了一辆用投放市场不久的用卡车改装而成的越野车,是五十铃公司的,正好在这条道上小试一下。他的兴致也很大,这样二十公里的崎岖山路不一会就到了终点了。停车后走八百米下坡路,就到了观景台。视野四周的山非常荒野,山的后背也可以看到具有蓝山标志的“石壁墙”,但是没有在蓝山上看得那么震撼,可能都太远了。眼下的河已是非常宽了,河道的边界也非常整齐,十足的一个高山水库的模样了,只是河道的弯曲还依然保存着。这个水库就是为悉尼人提供用水的乌伦贡巴大坝后面的水库。它依然很长,不宽,但是很深。在回去的路上,李老师惊讶地发现在这条路上一共遇到过十来辆汽车,其中三辆是五十铃公司的车,有一辆和他的一模一样。

最后一站就去乌伦贡巴大坝。从大西部路往悉尼方向开,过尼平河的桥后右转,从河的东岸南行约三十公里,就是大坝了。沿途是一些小农场,大多是休闲用的;房屋高大整齐,农场主该是一些有钱的人。特别在悉尼市政建设(包括规划中的第二机场)开发往西部发展,这里的地价也随之提高,因此富人也就越来越富。路在一个叫做“巴拉克斯兰过河处”的保护区过尼平河,重新回到尼平河的西岸,这边和蓝山相联。这个地名很有意思,巴拉克斯兰是白人首次过蓝山的三人BLW组之首的L君(不算几个犯人作为随从)。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过山的路线图画得过于粗糙,几乎是一条直线,所以后人对于他们究竟从何处进入蓝山一直有争议。如果非得要将他们的路线草图投放到如今的地图上,那么就应该从这个地方渡过尼平河,进入蓝山的。许多人更会从这个“巴拉克斯兰过河处”来作出这个联想。其实,不管他们究竟从何而入,这个地名和BLW过蓝山没有关系。当年L君在这里尼平河西岸有农场,而他正是在这里铺了一些过河石,进出农场的。故名。

大坝建在乌伦贡巴村的乌伦贡巴河上。乌伦贡巴河是考克斯河在出蓝山前和另一条河汇集后通向尼平河的那一小段。大坝在二战后开始计划,五十年代建成的。在当时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水利工程,而后被雪山的那个大坝超过。原本的乌伦贡巴在建造大坝时被拆除,现在建有比较大的村庄,而且与其他的村庄的命名文化不同,这里的街名用数字来表示,可能是发展太快了,来不及为每一条街道取一个特别的名字的缘故。有两个欣赏大坝的地方,一个是在游客中心周围,它是在大坝的后面,看到的是一个湖。在游客中心有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资料,还采用了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方法,来接绍大坝和大坝的建造。在节假日,大坝是开放的,可以免费走过去。另一个在大坝的下游,从这里观看和欣赏大坝更好。一百五十米的大坝一栏无遗。

有一个大坝建设着,名叫摩根,他后来写了一个大坝建设的书,算是有一些内容和内幕。他常常在市场上摆摊签名来售他的书。我很久前在温莎的周末市场上买过一本,大部分已经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是对一些细节,因为觉得有意思,反倒而记住了。下面是几个这样的细节,认为它们对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细节有点帮助,故记录于此。

在开始建大坝时,需要将周围的住家搬迁走,但是不少居民因为留恋家乡而不太情愿。有一位老妇人在搬她的家时,她刚开始做饭,她不愿意熄火,所以当大铲车将她的木头架子的房屋整个连同地板底下的柱子一起铲起来并拉走时,她继续在车上做。当他们到达新的安家点时,饭恰好做完。

在那个时候,每周的工资是周五发的。当时的规定是平时不可卖酒,酒吧也不能开,但周五下午以后可以,因为属于周末了。这样,那些大坝的工人在周五领到工资后,许多人就去喝酒了,然而回家时工资所剩已是寥寥无几了。这使得要靠这些工资来养家糊口的主妇感到很气愤,所以主妇们联合起来,一起到资方,要求在周四发工资,这样男人在领到工资后,不能直接去买酒喝,在回家时主妇们总有办法将工资留一点下来。她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从此大多数单位改在周四发工资了。这个习惯延续至今,虽然平时不能卖酒的规定早已经不存在了。

建坝的工人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有不少来自蓝山。由于家住得离工地很远,那时的交通还很落后,所以大多数工人只是在周末才回家。他们坐汽车到蓝山脚下的火车站,然后转乘火车上山。但是,蓝山铁路的运力很差,现在也是,一般一个小时才有一趟火车,所以他们常常要拼命才能挤上火车,与我国在春运时的状况相差无几。幸运挤上火车的,要想有一个座位当属做梦了。一车厢的“民工”挤在一个车厢里,情况可想而知。有弊不住要解手的,再要挤到列车两头的洗手间不是很容易,所以干脆望窗外释放,反正一车厢大老爷们。

在中国,由于没有大陆分水岭,所有江河之水随后都流入太平洋,所以自古人们都以为“河水向东流”和“太阳从东方升起”一样,是常识。但是在有大陆分水岭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分水岭两边的江河最终流向不同的大洋,所以,对于当地人民而言,分水岭维系着特殊的情节,类似我们对于黄河长江的情结。这样,寻找分水岭常常是探索者和游客的所热衷的“任务”之一。

其实并不是所有河水的最终归宿在海洋。在远离大洋的干旱的地区,河流和湖泊通常是季节性的,一场大雨就让无数条河流、溪流或细流突然冒出来,一大片平坦的土地被水淹没,成为大湖。但接下来的蒸发和土壤像海绵一般的吮吸,使水在流入任何海洋之前就消失殆尽。这个情况在澳大利亚的中部的沙漠地区非常普遍。这也不仅仅局限于沙漠地区,在快要到首都坎帕拉的路上,地图上有一个西湖还要大的湖,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要将首都选在这么气候恶劣,地缘偏僻的地方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个湖如今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几天大雨以后,才能在它的边缘看到一点水。有一句名言是:“地图不是实地”一点没错。

蓝山虽然不是分水岭,但是它对悉尼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它是水文气象上“分水岭”。从太平洋刮过来的风和高空的气流带有很多的水汽,当它们西行到蓝山时受到阻挡,使得部分水汽凝结下降,变成雨水。这样在蓝山东面的大悉尼盆地,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而且四季比较均匀分布,没有所谓的旱季和雨季,园林爱好者的绝对天堂。在进入蓝山高山段的温特乌斯瀑布镇,降雨量达到最高,1200毫米左右;而过了蓝山,降雨量只剩下大概一半了。设想一下,有一天蓝山忽然消失了,悉尼也就慢慢变成沙漠了。

同行中忽有人提议,尊称一声蓝山为“大山妈妈”,顷刻,这个声音在山间回荡起来。无数条河水也唱了起来,“大山妈妈,带我回家”。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1 收起 理由
Feb + 4 感谢分享
registeronly + 4 好多字。。。
koch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观自在,发真诚,善护念,逍遥游。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