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孔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孔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今年对都铎王朝特别钟情,主要是各种影视剧的影响。先是亨利八世(亨利八世的六位妻子旧帖连接),现在是伊丽莎白一世。
最近又读了两部那个历史时期的小说。一部是Phillipa Gregory的The Other Queen, 另一部就是今天要说的Alison Weir的The Lady Elizabeth。关于第一部小说,稍微说两句,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上了NY Times的畅销书版(第2名), 主要归功于作者的另一部因电影而大红特红的小说The Other Boleyn Girl。 The Other Queen 讲的是与伊丽莎白一世同时代的苏格兰女王Mary Stuart(Queen of Scots) 的故事,小说具体情节今天就略过了,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写作手法:小说以三个第一人称交叉写成,这三位人物分别为Bess of Hardwick,她的丈夫George, Earl of Shrewsbury,以及Mary Stuart自己。这种新颖的手法已开始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不过,笔者以为,同历史学家Alison Weir写的小说The Lady Elizabeth比起来,仅仅局限于三位人物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倒是后者的第三人称写作更能体现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和王位更替的惊心动魄。两本小说连着读完后,我觉得,我更喜欢Alison Weir 的这部今年4月出版的小说。
Alison Weir, 英国历史学家,出版过一系列都铎王朝的历史作品,其中包括两部小说,一部是Innocent Traitor: A novel of Lady Jane Grey,另一部就是The Lady Elizabeth。在读过了她的历史作品(非小说类)The Six Wives of Henry VIII后,本以为本书也是一本严谨细致的作品,并且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读完了一章后就释然——作品风格明快轻易,简单易懂,和以前读过的学术类作品大相径庭。
小说通过编年的方法,叙述了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从3岁到25岁登基的那一段时期的经历,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536-1547 The King's Daughter
这一时期Elizabeth作为亨利八世的女儿,享尽了父王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只是有一段对话显示了她的早熟:在母亲(即Anne Boleyn)被砍头之后,她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她问她的教师:"Why, Governor, how hath it, yesterday Lady Princess, and today but Lady Elizabeth?" 说这话的时候,她才只有3岁。除此以外,在父亲的庇荫下,Elizabeth基本上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和亨利八世的最后一任妻子,Katherine Parr,交情非常深厚。
第二部分:1547-1549 The King's Sister
亨利八世去世后,Elizabeth作为爱德华四世的姐姐,排在Mary Tudor之后作为王位的继承人。在Katherine Parr再婚后(她嫁给了从前的恋人Thomas Seymour),有一段时间Elizabeth搬去和他们夫妇同住。这一部分的小说作了大胆的想象,推翻了历史上伊丽莎白一世作为the Virgin Queen的史实,描述了她和Thomas Seymour的一段情缘。书中甚至根据有关历史记载,记述了她甚至因和Thomas Seymour有染而怀孕又不慎流产的故事。这一部分虽然和相关历史记载(即伊丽莎白一世从未有过性经历)有悖,但这一段故事给女王为何终身不嫁作了很好的铺垫:因为实在是不想因屈从于男性的欲望而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再次遭受创伤。
第三部分:1553-1558 The Queen's sister
Mary Tudor在爱德华四世去世后当了英国的女王,于是Lady Elizabeth从国王的姐姐成了女王的妹妹。Mary是亨利八世原配Katherine of Aragon的女儿,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而Elizabeth则为新教徒。这一部分的小说主要围绕着姐妹俩个的情谊和冲突展开故事。Mary作为从小照料Elizabeth的姐姐,对妹妹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于这个异母妹妹的母亲,却是恼恨异常。所以Mary对Elizabeth的态度可以说是又爱又恨,难以取舍。后来在Mary逐渐增加的压力下,作为新教徒的Elizabeth为了权益计,不得已参加了天主教的弥撒,但姐妹俩个的关系却远远不如之前那么和谐了,Mary始终怀疑她的妹妹,作为王位的继承人(若Mary无子嗣,Elizabeth将在其后继承王位),暗地里搞些颠覆王位的活动。Elizabeth很聪明,始终在风雨飘摇的宫廷斗争里保护自己,因此始终没有授他人与权柄,尽管她曾经在伦敦塔的监狱里关押过一段时间(和其母亲一般),但她最终并未从伦敦塔走向断头台。
整个三部分的故事虽然有各自的主题,但因为统一的编年样式,各部分又浑然一体,读者可以从伊丽莎白一世早年即位前的那几段经历理解了她往后的人生轨迹。作者说:"I have woven into my story a tale that goes against all my instincts as a historian!" 我想,这就是为何这本小说与她既往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的缘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在欣赏作者娴熟的文笔,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勾画的同时,也很好的了解了一段特定的历史,这一特定历史也为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作了更详尽的注解。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本书的价值。
最后摘一段作者的评论:"Elizabeth's story has all the elements of hig drama: suspense, tragedy, intrigue, and the dynamics that exist between strong and vivid characters." 这段话是对1536年-1558年的那段都铎王朝历史的高度概括。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