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边小妹 于 2017-3-30 21:14 编辑
好吧,先说明前提,没错,是一面之词。我只遇到做婆婆的,听到看到的都是婆婆提供出来的情况。许多人说一面之词不可信,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能以此对儿媳下判断。这是有道理的。本篇以下内容所讲,是我仅从自己的这件偶遇,引发出来的感想。我想,无论怎么替儿媳妇打报不平,这个事情的发生,绝对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不可能没有一点缘头。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一定是双方都有责任的,谁也脱不掉干系。我更想做的,是站在一个弱势的无助的老人的立场上,提醒我们这些做儿媳妇的,我们无则加勉,有则改之吧。
由此引发的一场婆媳立场大战,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老生常谈。每个家庭实际情况不同,根本无法简单的判断孰是孰非。我们只求:努力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是了。
此贴之后,又发一贴,共赏:《好吧,再开一贴,为广大儿媳妇们说说话!斗胆碰一碰这个敏感话题:做懂得婆媳相处之道的智慧女人!》http://www.oursteps.com.au/bbs/v ... e%3D1&frombbs=1
以下真实事件发生在大约一年前,因身边小事突然让我想起这段往事,闲着没事写写感想。如若当事人正好也上新足迹看到了,别怪我多事。不针对个人,只是由此事谈到那些有农村公婆或农村岳父母的情况。如果真实情况与我从老人口中了解到的有异,也可指出更正。觉得自己做得确实不妥的,能不断改进自我,更是好事一桩。言语不当之处多海涵。
事情是这样的。松子还小的时候,我办了悉尼达令港野生动物世界和水族馆的年票。所以每到周末,只要没其它可玩儿的,我就会带孩子去那儿。有一次,玩儿完了出来已是下午一点,饥肠辘辘的我拉着松子,甩开步子去找吃的,感觉旁边有人想拉我。转头一看,是个中国老太太,推着个空婴儿车。看穿着打扮,不像是来自大城市的老人。
见我停下了脚步,老人赶紧抓住我,急切的问:“水族馆是不是就这一个出口?里面很大吗?……”她说的不知哪里的方言,我只能听个大概。原来,她儿媳妇带着孩子进水族馆了,让她在外头等。可是都过好几个钟头了,还没见他们出来,老人就担心,儿媳妇是不是把她扔在这儿,自己带着孩子回家啦呀?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你们既然说好了在这等,就要等着不能乱走。水族馆的确就这一个出口,安心的等,不会走岔的。
我觉得这事儿小得都不叫事,说完就想走了。可老人仍没有放我走的意思,紧跟着我叨叨的说个不停。我突然看到她眼里有泪,吓了一跳,怕有啥大事,这才稳住脚步细细的听。
她不懂英文,不知道火车站在哪,不知道怎么往家走,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也没有手机。她没有手表不知道时间,觉得自己已经等了好久好久啊。好不容易才看到我这个中国人,看我带着个孩子像是个肯帮她的人。她觉得儿媳妇一定是把她“撇”在这儿了。我说这怎么可能呢?!你怎么会这么不信任儿媳妇呢?她解释:她儿子当时正在国内,所以给她办了三个月的探亲签证过来帮儿媳妇带孩子。可能因为儿子不在身边,儿媳妇对她不好。比如:吃饭不舍得让她吃菜,只给她吃米饭,而且还不让吃两碗,只能吃一碗……
我听到这儿,觉得像天方夜谭发生在自己身边了:不可能!这都什么年代啦!就算在国内的普通城市也不至于吃不起饭呀。怎么可能来了澳洲,反倒穷得连供婆婆吃个饱饭都成问题了?!
得得,目前当务之急是帮老人解决眼前的问题。在我的再三询问下,老太太想起有个地图,摸索着从口袋里掏出来,我一看,图上标了她家的位置,还画了从火车站往家走的路。想得还挺周到的嘛。我倒是愿意送她去火车站,再给她买票送上车。但既然说好了在这等,一会儿媳妇出来了找不到她,该多着急啊。再仔细看,发现下角有个手机号码,我问是谁的,她答不知道。我也是服了,真不知她们怎么沟通的,可能也是语言不通?有电话号就好办啦,我掏出手机试着拔号,通了,简单说明了情况,电话里的女人说她还在里面逛着呢,叫老太太继续等。
听到这儿,老人如释重负,脸上的皱纹好像突然间都展开了,擦了泪,握着我的手拼命说谢谢。自己的举手之劳能解人燃眉之急,我心里挺高兴,但也有点儿为老人的境遇难过,她抱怨儿媳妇对她不好,而我也不能仅凭单方面的说辞而下什么结论,因此就不知该怎么安慰她。只是跟着叹气,说可能都是误会。
为老人报不平
老人家大老远来澳洲,能带孩子进水族馆玩,却不拉老人也进去看看?不过,也可能是老人自己不愿进去,节省惯了怕花钱,没兴趣看动物,嫌里头太挤。这我都能理解。
但我还是忍不住在心里纳闷:按说新一代移民学历大多都不低,再穷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呀。哪怕是普通朋友,住在你家都不至于受此待遇吧?何况,那是生下你的爱人、养育你的爱人的年迈的老人家呢?
如果我没猜错,从衣着上看,那位老人应该来自农村,似乎不少从农村来的婆婆都不太受待见。这样的文化不高、经济不宽裕的老人,能把孩子培养成材,付出的肯定比别人更多,更值得敬佩。怎能因为人家是农村的就觉得好欺负呀。
没错,来自农村的老人,有时衣着打扮显得土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了一辈子,他们的脸上爬满了黝黑的沟壑。生活习惯也有差异。可我们要想到,那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那个年代,他们成长的地方,他们那一代人的坎坷经历,是我们这一代人体会不到的。如果你家有来自农村的老人,你觉得他穿得土气,那你就帮他们买合适的衣服让他们穿着得体啊。给他们家庭温暖,让他们的脸上充满自信而健康的笑容啊。
何况,中国的老人们来到澳洲,基本都没闲着,大多要帮忙照看孙辈。特别是对双职工夫妻来说,家里有个老人,确实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你想想,就算雇个家政工,都不仅要付工钱,还要尊重人家,包饭的话,也得让人家吃饱呀。何况是亲人,何况是长辈!
再说了,都是有孩子的人了,难道不怕给孩子一个坏榜样?要知道,身教胜于言传啊。
是,中国农村的老人们,将来生病了会有医疗问题,到时候免不了要子女多破费多操心,这我能理解。因为我的公婆也来自农村,这个问题将来也会要遇到的。但,这不是嫌弃农村老人的理由,这不是他们的错。既然选择了嫁给农村的孩子,肯定是人家也有优点吸引了你,不能光图优点,拖后腿的地方就一把推开。
现代的中国,特别是城市里,许多家庭模式都是:家务事儿老婆说得算。再加上男人心粗,不太在意细节。女人不管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更偏向自己的娘家,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稍有素质的媳妇,在顾自己娘家的同时,对婆家至少也说得过去。要我说,农村老人在儿子家受气的情况,第一个要批评的就是当儿子的。先不说找老婆的眼光咋那么失水准,啥事儿都可以妻管严,但原则问题不能妥协啊。
当时论坛也有回贴,说那位老人可能得了老年痴呆,她告诉你的很可能仅仅是她自己的臆想。我想,就算此推测成立,儿媳妇肯定也有做得不妥之处,至少你给了老人家一个在外臆想自己被抛弃的机会。真是老年痴呆的病人,你还敢让她独自在外面等着呀?还有人说既然愿意出机票钱让老人过来,怎么会舍不得一张门票一碗饭。出个往返机票就说明有孝心?有没有考虑过,许多小两口儿是需要老人飞过来帮忙带孩子的呢?别忘了,那位老人说过:她儿子正在国内,这边只有儿媳妇一人,需要她来帮忙的呀。
不过呢,清官儿难断家务事儿。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人确实没法乱加评判和干涉。我只是想站在相对弱势的老人的立场上,提醒我们这些做儿媳妇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善待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善待。从自己做起,凭良心做人,一生无悔。
[ 本帖最后由 违规广告 于 2011-6-2 11:2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