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上海的生煎分两派,分别以萝春阁和大壶春为代表
此文章由 siyingli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iyingli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linjun70 于 19/9/2011 16:54 发表 
当年淮海路上春江也是相当的好。现在的话,东泰祥也还算正宗老口味,我只知道在重庆路附近有一家。其他品牌我都感到太油了。
春江我知道,还是不错的.
以前上海的生煎分两派,分别以萝春阁和大壶春为代表:
生煎杂谈——不得不说的美妙滋味2010年2月7日 09:32来源:东方网综合 选稿:实习生 周皓玥 “生煎馒头”,上海人称包子为馒头,生煎馒头实则上就是油煎包子。其面为半发酵,内包肉馅或虾肉馅,做好的生坯放大铁平底锅内,然后放油、加水、盖紧锅盖焖煎,将熟时揭盖撒上葱或芝麻,再盖上锅盖稍煎即可。成品底金黄,口感香脆。馒面白,口味松软。馅心鲜嫩带卤汁,出锅时,热吃有葱或芝麻香,口味佳,是上海特色名小吃。
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小吃诞生于上世纪初上海的一些茶楼,为茶客的佐茶之点。二、三十年代,有了专营店,著名的有罗春阁、大壶春等。由于其产品用料讲究,质量保证且价格公道,故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前不久,在网络上上海生煎身世引起了各方关注,一则针对生煎究竟是否“上海小吃”的帖子引起不少网友议论,在沪上几个知名论坛上,光是生煎起源的讨论帖子就有数千个。一场关于生煎身世的讨论由此展开,最后更是演变成了一场网络口水战。对此,有记者专门去采访了大壶春第二代传人沈双龙和蔡记老板蔡海君。 沈双龙说,上海最早的生煎应该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萝春阁,创始人来自江苏丹阳。大壶春生煎始创于1932年,创始人叫唐妙权,而他的叔叔正是萝春阁的创立者。萝春阁于上世纪20年代开在浙江路上,唐妙权看到叔叔的生煎生意那么红火,也加入进来。萝春阁生煎的特色是皮薄有浓郁汤汁,唐妙权对大壶春的生煎做了改进,做成无汤的生煎,成为大壶春一大特色。从萝春阁和大壶春两个生煎老字号老板的出处可判断,上海生煎最早是从江苏丹阳传入的。 蔡记生煎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也是流传至今的生煎店之一。不同于大壶春生煎的全发面做法,蔡记生煎用的是半发面做法,和萝春阁生煎的特色相近。“皮薄、底脆、汁浓、肉紧是老式生煎的四大特色。”蔡海君说,传统生煎的大小应该一口可以吃掉。蔡记生煎的创始人是他姐姐蔡芳英的婆婆,最初也是在弄堂里摆小摊头的,发展到现在,蔡家亲戚共打理了4家店面。 而在网络上,各位网友也是各抒己见。网友MIYA:我从小吃大壶春生煎长大的,大壶春生煎肉质紧凑,而小杨生煎充满汤汁,不能算是本土生煎。“生煎要是咬下去一包油,那和小笼有啥区别?不是变成油煎小笼了吗?”网友鲜嘎嘎:半发面才是正宗,全发面的是江北流派。网友麒麟:上海生煎本来就有两种流派。一种半发面馅内放肉皮冻,以求有汤所以开口朝下,代表店家萝春阁;一种全发面馅内不放肉皮冻开口朝上,代表店家大壶春,真正老上海都知道的。两种都是上海生煎的传统做法,只不过现在多是外地人在操作罢了。这两种生煎只是因个人口味喜好存在差异罢了,与吃披萨有人喜欢厚饼有人喜欢薄饼的道理差不多...... 太多太多的上海人心目中有他们自己的生煎回忆,有自己最爱的生煎馆子和口味,不管上海生煎的身世是如何的,生煎作为为上海人最喜爱的点心之一是不会变得,生煎的味道将留在所有上海人的心中。 前几天,沪上知名的生煎品牌“小杨生煎”,遭遇了“馅料门”事件。电视台邀请小杨女老板作客新闻夜线。女老板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介绍着自家生煎的加工过程和原料选择。然而,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生煎品牌,上海人给予的还是宽容,不管谁是谁非,希望最后还是可以看到生煎馒头能够一直良好的发展下去,成为可以代表上海美食的一张名片。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