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微服出巡 于 2014-6-18 22:46 编辑
★蒂阿瑙萤火虫洞 Te Anau Glowworm Caves
http://www.newzealand.com/cn/fea ... nau-glowworm-caves/
http://www.realjourneys.co.nz/chinese,
回到住处已经5点多了,随便找点面包,饼干填肚子,因为接着要赶去参加5:45出发团,去看Glowworm Caves 萤火虫岩洞.住处离码头很近,匆匆忙忙来到码头,哇,天朝同胞几乎占了一半有多.
住处离码头很近,匆匆忙忙来到码头,哇,天朝同胞几乎占了一半有多.
去萤火虫岩洞.需要坐船穿过新西兰第二大湖蒂阿瑙湖,这湖的面积有352平方公里,长61公里,最深处有417米,貌似新西兰的湖,个个水深都有几百米.其实湖周围的风景很漂亮,可恨我们在路上耽搁的时间太长,回到镇上太阳已经下山, 加上原本天色就有的灰暗.这就是秋冬最不好的,日照时间短.
可能也不过半小时吧,船来到了湖的西岸,下船后,进入温暖的讲解厅,里面有免费咖啡茶提供,在这冷冷的秋夜,安排的很贴心噢.
然后导游先科普一番.原来这所谓的萤火虫Titiwae,不是我们小时候在乡下时看到的会飞的虫子,其实它是一种昆虫的幼虫,只存活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少数地方。(在悉尼附近的Southern Hightlands就有) 幼虫长30-40毫米,亮光是尾部附近的小管内的排泄物里面的萤光素酶和其它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蓝绿光. 萤光是随着年龄增大和饥饿程度的增加会变得更明亮。从卵中一出来,幼虫就开始结网,并从这个网上吊下无数条长短不一半透明粘液形成的“钓鱼线”,线上是一串粘液小滴,就像晶莹剔透的水晶珠帘,幼虫在网上发出萤光吸引其它昆虫,洞里的昆虫一旦飞来就会黏在钓鱼线上,成为它的一顿美餐。但这些小精灵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线和声音便无法生存,而且对温度比较敏感,所以夏天数量比较多,由于人们无法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它,连相关旅游宣传照片也屈指可数.我这里更也无法提供照片了.
.我们分成12人一组,跟导游进入溶洞,溶洞入口很小,有些地方要低头弯腰才能通过, 里面也不大,根本就是没有岸的地下河,我们的脚下是架空铺设的金属步道,下面是喘急的流水,寂静的世界只有这咆哮的水声,前面的一段,有微弱的灯光照明,可以看到钟乳石,石笋,瀑布,这左拐八拐,高高低低,沿着水流往上游走了10多分钟,进入萤火虫的栖息地,这里的水流已平缓了,导游便会叮嘱不要说话,不可用手电照明,更不许拍照。大家转乘木船进入漆黑一片寂静的世界。小船沿着固定的绳索前进,静静的只有船边轻轻的水声和远处瀑布的回响声。忽然间一抬头,便发现已置身于“星空”之下,近得伸手可碰。细看绿色的萤光星星点点,忽隐忽现;密集处层层叠叠。远远望去,仿佛置身于闹市山顶,一览星罗棋布的万家灯火。这些星光倒映在水面上,如万珠映像,美不胜收。小船继续悄无声息地向洞的深处滑行,遨游于梦幻“星空”之下。等我们回过神来,小船已经返回了原地,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小船已在某一宽阔处掉头了.
返回接待厅,再重温一下这石灰岩溶洞结构图,原来这地下岩洞名为Aurora Caves,长6.7公里,有四级,我们所到的只是四个阶梯中的最低最浅的部分.岩洞在12000年就形成了,可在地质历史里算是年轻的了.而再次发现这个岩洞,则是在1948年Lawson Burrows 根据毛利人的传说,花了3年时间找到从山里涌出的泉水,经过狭窄的岩石入口,进入了漆黑的岩洞,而岩洞的洞壁上,有无数发光的萤火虫.
不过,就萤火虫来言,我感觉前比几年在北岛某处(具体忘了)看的逊色了些,那里的溶洞大,虫子的数量比这里多得多,最主要是规模,真是有种繁星点点的震撼感.也可能是季节关系,那时是夏天
参观完毕,码头登船,可能是一直处于黑暗之中,抬头一看星空,一条银河横跨天际,
心理默默地祈祷,但愿在Lake Tekapo有缘和银河重聚. 8点钟,我们回到岸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