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发个贴,去图书馆不会唱歌的妈妈们进来一起来学习吧 (2011-11-28) james的猫 · 爱情是什么 - 《玫瑰的故事》读后 (2009-8-23) astina
· 20080413悉尼游行 75P (2008-4-13) 老song · 今日晚餐--学做好吃的南宁老友粉 (2009-3-15) bluesummer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河水洋洋

[澳洲] 澳大利亚灯塔拾趣-说说那些白色建筑后面的彪悍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11:5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1-11-29 11:53 发表
导游是咋骗你的啊


一起等着听大牛哥讲故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29 12: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bcfc489 于 2011-11-29 11:53 发表
导游是咋骗你的啊

就说这对金童玉女喜结良缘生儿育女创造了整个port campbell地区blahblahblah

发表于 2011-11-29 12:2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大牛哥 于 2011-11-29 12:14 发表

就说这对金童玉女喜结良缘生儿育女创造了整个port campbell地区blahblahblah


这位导游很有编剧潜质啊,哈哈。

发表于 2011-11-29 12:2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大牛哥 于 2011-11-29 12:14 发表

就说这对金童玉女喜结良缘生儿育女创造了整个port campbell地区blahblahblah

把他(她)扔海里去体验下EVA当年的感受,他们就记住不干胡说八道了.

发表于 2011-11-29 12: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牛哥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牛哥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29 12:21 发表


这位导游很有编剧潜质啊,哈哈。

嗯,其实很少有游客愿意仔细研究历史的,大家都是当个故事听听而已。所以导游也就那么一说,懒得做功课。

发表于 2011-11-29 21:5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Tom Pearce回到苏格兰继续为原来的船务公司服务,在那里他完成了全部培训课程,也成为一名船长。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他又遭遇了几次海难,不过每次化险为夷,算是中国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绝佳范例,就像他自己的父亲一样,Tom Pearce也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船长,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这家船务公司的另外一艘Loch Vennacha号上做学徒,然而他的儿子终究没有象他那样幸运,1905年9月7日,Loch Vennacha号在南澳的袋鼠岛沿岸失事,19岁的Thomas William Pearce和另外27名船员一起遇难,为这个水手世家再次书写了伤感的一页。同样令人伤感的是Loch Ard号的船长George Gibbs,当使出浑身解数仍旧无法拯救自己的爱船的时候,他选择了遵循古老的传统:跟她一起沉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Gibbs船长看到在风浪中奋力挣扎的Eva Carmichael,对她高呼“如果你能幸存,请告诉我的爱妻,我象一个水手一样跟我的船一起离去了!”



Loch Ard号的打捞权后来被公开拍卖,人们从这艘船的残骸当中打捞出许多物品,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一尊陶瓷孔雀雕塑,这是英国Minton公司的产品,本来打算运到墨尔本参加1880年的首届国际博览会的。Gibbs船长亲自负责照看这尊雕塑,因为采取了周到的保护措施,所以经历了沉船事故后依然完好无损。Minton公司在1870年代一共烧制了12尊这样的雕塑,目前仅存9尊,这座孔雀雕塑算是Warrnambool海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1-30 21:4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1-29 22:1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nkdreame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nkdreame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真厉害啊,什么星座的呀?

发表于 2011-11-30 22: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Warrnambool也是维多利亚的古镇之一,这个名字源自当地原住民的土语,指的是附近一座火山丘。欧洲人对这里最早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802年,在这段时间内法国探险家Nicholas Baudin, 还有前面提到的Matthew Flinders, James Grant都曾经测绘过这里的海岸线。从那之后,这里也是捕鲸船经常来访的地方,因为这里的Lady Bay是附近上百公里内最好的避风和补给淡水的港湾。1846年,维多利亚殖民地当局对这里的土地进行了测绘,并很快建立了一个城镇。1849年镇上设立了邮局,而几年后的淘金热更为Warrnambool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为了帮助进入Lady bay的船只确定正确的航道,人们在正对着海湾的Flagstaff山上修建了两个方尖碑。打算进入海港的船只只需把船头对准两座方尖碑的连线就行了。随着海港日益繁忙,只能在日间使用的方尖碑已经不能满足需求。1871年当局把原来设立在附近一个小岛上的灯塔搬到山顶上,这便是Lady Bay的高灯塔。高灯塔始建于1859年,最早使用油灯,后来改用煤气,最后使用电灯作为光源。高灯塔的灯光海拔高度为33米,可见距离为6海里。灯塔现在位于Flagstaff Hill海事博物馆内,门票价格16刀,幸亏登上灯塔无须另外付费了。下图便是高灯塔的全景,旁边的小屋就是当年看护人居住的地方。



灯塔内巨大的玻璃菲涅尔透镜,依然是英国Chance兄弟公司的产品。



这座灯塔今天仍然发挥着导航作用,不过已经采用了新型的光源和透镜系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好Q的小屋
老猫晒太阳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 22:0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Flagstaff山脚下是Lady bay的低灯塔,相比高灯塔,这个灯塔只能用因陋就简来形容了,它的建造日期也是在1871年左右,为了节省费用,人们干脆就在原来方尖碑的头上添加灯光设施,而这些灯光设施其实还是从另外一个灯塔那里搬过来的,真的是省钱省到家了。这里真的要感叹一句,现在的澳大利亚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地方Council大概都把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忘记得差不多了,只会拼命花钱,最后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张冠李戴”的结果便造就了这个独特的方灯塔,而且受到方尖碑结构的限制,人们还不得不把登上灯塔的梯子安置在塔身的外边,这也是极其罕见的(一般灯塔所在的地方海风很大,必须把阶梯安置在灯塔里面,以确保灯塔看护人的安全)。



两座灯塔之间还设有当年的Warrnambool的炮兵阵地,1888年在甚嚣尘上的“俄国威胁论”的风潮当中,Warrnambool人也跟风在山上修了这个阵地,安装了两门老旧的80磅前装火炮,这些大炮是1860年代在英国生产的,在当时已经相当落后,不过总归聊胜于无。到了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澳大利亚的防务部门终于觉得这个阵地与其说是资产不如说是累赘,宣布将其废弃。从20世纪70年代起,人们又重新认识这些历史遗迹的价值,在很多志愿者的努力下,将其整修一番,向公众展示这段幽幽的历史。



灯塔看护人的小屋也是开放参观的(不像某些地方的小屋,已经被改造成对外出租的度假屋),小屋里面的陈设似乎还是20世纪早期的风格:



不知道这餐桌上的陈设多大程度上重现了当年的生活,站在这餐桌前不由让人想象在海风呼啸的冬日夜里,围坐在这里就餐该是一种怎样的浪漫情怀!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2 09:1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谢谢奉献,好漂亮的小屋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3 23:1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Warrnambool镇上一共有三万多人口,还比不上上海一个大型的小区,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对本地历史传统的迷恋。话说在1836年,西面不远的地方有个叫做Port Fairy的小镇,那个时候它还只是一个捕鲸船的补给站。有一天三名捕鲸人划着小船沿着海岸向东面搜索,看看那里是否有海豹出没。出发后没多长时间,小船在风浪中被掀翻,一名捕鲸人溺水,另外两个人挣扎着上了岸之后准备沿着海滩走回捕鲸站。在路上他们看到岸边的沙丘上有一堆沉船的残骸,回到捕鲸站后他们向那里的船长报告了这件事情,船长特地到两个捕鲸人说的那个地方查看,而且对着这件事情做了记录,按照这位船长的说法,这艘沉船造型非常奇特,而且采用深色硬木制成,看上去很象是桃花心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面,不断有人声称看到过这艘沉船,对她的描述也有不小的出入。1890年,那时的Warrnambool的博物馆曾经组织过一次正式的搜寻活动,结果这艘传说中的桃花心木沉船就如同蒸发了一样,完全隐去了踪迹。1992年维多利亚州政府曾经悬赏25万元寻找这艘沉船的下落,1年后因为无人认领,政府便收回了这个悬赏。这艘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沉船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有人说他是法国人的船,有人说是西班牙人的船,一个似乎比较靠谱的说法便是,16世纪早期葡萄牙在马六甲和印尼一带站稳了脚跟后就开始向南探索,这艘沉船其实是葡萄牙人的一艘探险船,这个说法如果属实,那么近代澳洲的发现史就要改写: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荷兰人在17世纪早期发现了澳洲大陆,并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新荷兰”。另外一个比较邪乎的说法来在英国作家Gavin Menzies,这位老兄说,那其实是中国人的船,是郑和的船队探索全世界的时候留下的遗迹。当然这只是他在自己的大作《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难以计数的惊世骇俗的观点中的一个。海内外众多学者显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冲击,于是纷纷撰文反击,说“梦西施”观点狂野,于史无据云云。梦老自然无暇听这些腐儒聒噪,他数钱还来不及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一位住在墨尔本的Murray博士收集若干不同版本的传说后,推论说那艘所谓的桃花心木沉船,更大可能是从塔斯马尼亚出逃的囚犯们的船,听起来有些泄气,是不是?

学者们在故纸堆里面埋首考证的时候,Warrnambool的一位木匠Graeme Wylie坐不住了,他是比较相信葡萄牙人的这个说法(的确有一些16世纪早期的欧洲地图上隐约有澳洲海岸线的印象,“梦西施”说那是因为欧洲人搞到了郑和的地图的缘故,呵呵)。在这个传说的激励下,Wylie先生从2001年开始自己动手建造一艘16世纪葡萄牙风格的帆船,让这个虚无飘渺的说法增加一些真实的成分。他为了这艘船投入了两万多元的现金几千个小时的人工,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他采用回收再利用的木材建造船体,没有为此砍伐一棵树木,着实令人敬佩。为了体现古代遗风,整艘船采用古法建造,尽量不使用现代工具和方法,比如木材的整形切割完全是手斧,而非电锯电刨,为此他还搭上了一个大拇指。经过10年的努力,2011年2月,他的船终于下水了,目前已经大部分完工,正在作最后的整修,Wylie先生打算驾着这艘船远航马六甲海峡,重现500年前欧洲人的一幕。这艘船现在停靠在Port Fair镇上Griffith岛旁边的水域:



船头看过去:



船尾的塔楼,凸凹有秩的木材表面正是手斧加工的效果。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5 10: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大手 + 2 看着像jack sparrow的船~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4 18: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Port Fariy镇上的Griffiths岛是一个方圆只有一公里左右的小岛,在19世纪中期,John Griffiths曾经长期租用这个小岛用作捕鲸船的补给站,这也正是这个小岛名字的来源。John Griffiths一家的兴衰起伏很有些戏剧色彩,可以看作是澳大利亚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侧面写照。John Griffith的父亲Jonathan生于1773年,15岁那年他因为盗窃罪被判处流放海外7年。1790年6月,他作为一名囚犯搭乘“斯卡布罗”号到达悉尼,8月份的时候,他被送到离开悉尼港1000多公里外的诺福克岛,因为当时的总督亚瑟.菲力浦相信那里的土地更加适合耕种,而且这个孤悬海外的小岛也便于管理。在那里,Jonathan遇到了他日后的妻子Eleanor McDonald。Eleanor来自爱尔兰的都柏林,同样也因为盗窃被流放海外7年。后来Jonathan和Eleanor又被送回悉尼,在那里,他们结了婚又生了几个孩子。为了能够让囚犯们能够安心“接受改造”,当时殖民地政府对囚犯之间的通婚采用鼓励态度,成家的囚犯更加容易得到当局的信任,1806年的时候Jonathan和妻子已经拥有7个孩子和100英亩的土地。除了经营农场,Jonathan还学会了造船,1804年,他自己建造了一艘17吨的“快速”号,往返在Hawkesbury,Newcastle 以及悉尼之间运输谷物和煤炭。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又建造了几艘船,1816年,他驾驶自己92吨的“罗塞塔”号帆船协助官方追回另外一艘被劫持的帆船,作为回报,殖民地当局奖励给他200英镑,当时的总督马夸理还給了他一份授权书,授权他拘捕任何在逃囚犯。1818年,Jonathan又派出这艘船追回一只被劫持的官船,再次得到官方的奖励。为了避免无休止向Jonathan颁发奖励,殖民地当局后来干脆花了1200英镑买下了“罗塞塔”号。1822年起Jonathan Griffiths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南下到塔斯马尼亚发展,在那里他们开垦土地,修建房屋,架设桥梁,准备大干一场,然而那个时代多变的法律环境让他们也吃尽了苦头,1839年,Jonathan一片7000英亩的土地所有权被宣告无效,他的事业从此跌入低谷。

John是Jonathan和Eleanor的第二个孩子,1801年生于悉尼北部的Richmond,他继承了他父亲善于经营,勤劳肯干的品质,1819年的时候他自己就建造了一艘"光荣“号,在塔斯马尼亚和澳洲大陆之间的巴斯海峡内的小岛上捕猎袋鼠和海豹。到了1827年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两艘船:“决心”号经营悉尼和塔斯马尼亚之间的贸易,而另一艘“亨利”号则继续做捕猎海豹的生意。1831年,他开始建造一艘200吨的大船,准备运行在伦敦和塔斯马尼亚之间的航线上。从1835年起,他在Port Fairy设立了一个捕鲸站,并从塔斯马尼亚输入牛羊在附近地域放牧。在1842年,一直顺风顺水的John Griffiths遭受了巨大打击,前后损失了7万英镑,他不得不低价卖掉自己的捕鲸站,几乎所有的船只和1万只羊2500头牛,并举家迁到Port Fairy。这还不是唯一的打击,1843年,一位来自悉尼的律师也看中了Port Fairy,此人精通法律,很快办理了一个“特别购买”的许可,用每英亩1英镑的价格买下了附近的5000多英亩的土地,这样一来,先到达这里的John Griffiths反而要向这位律师交纳地租。

在重重压力之下,John Griffiths没有泄气,他说服那位律师向他支付5000英镑来修建Port Fairy的防波堤,并且把附近的小岛租给他50年。他重新开动了自己的造船厂,1850年他建造的400吨帆船“Sydney Griffiths"号下水,往返伦敦和Port Fair之间运输羊毛。1850年代,整个维多利亚殖民地的海岸线上只有Cape Otway那里有一座灯塔,从Portland到Cape Otway数百公里凶险的地带后来也被成为"沉船海岸”,这里前前后后共吞噬了超过700艘大小船只。1859年殖民地当局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开始投资修建一系列灯塔,他们买下了Griffith旁边一座方圆只有几十米的小岛(今天这座小岛已经跟Griffiths岛连在一起),在上面上修建了一座灯塔,这便是今天的Griffiths岛灯塔。



灯塔上灯光高度为12.5米,可见距离为12海里。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8 09:3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4 19: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Griffiths岛上的风光,或许是因为天气缘故,依然透露着阴郁的氛围:



头天上岛的时候,走错了方向,走到了小岛的另外一端:



因为天色已暗,所以只能远远地看看这灯塔了: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5 11: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2-4 20: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950年代Griffiths岛灯塔实现了全面自动化,灯塔看护人退休后离开了这里,他居住的小屋随后被废弃,管理当局从安全起见,索性将其彻底拆毁。疯狂滋生的植物很快将小屋的痕迹全面覆盖,在2000年,经过一些志愿者的努力,小屋的地基又重现天日,让人们可以一窥当年的情景。

这道围栏便是当年灯塔小屋的院落的界限:



小岛上遍布碗口大的洞穴,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那是什么巨型蟒蛇的巢穴,在里面穿行的时候很是害怕里面会突然窜出一条大蟒蛇来把我拖去做盘中餐或者压寨夫人啥的。后来看了一些介绍才知道里面住的一种叫做短尾鹱的海鸟,一颗悬着的心才放松下来。Griffiths岛现在已经是短尾鹱繁殖地的保护区,整个岛上一共有超过3万只这样的洞穴。生活在此地的短尾鹱每年都搞一次出国游,他们迁徙的路线穿越整个太平洋,一直到达日本北部,往返距离的达到15000公里,前后耗时两个月的时间。生性比较懒散的同学需要注意了,下辈子投胎千万不能投成这个短尾鹱,否则也太辛苦了。这里就是短尾鹱的家: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5 14: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嘿嘿,压寨夫人~~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6 23:13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南澳殖民地成立后,当局很快感觉到阿德莱德无法满足整个殖民地的需求,他们需要一个新的海港。当时的南澳总督Frederick Robe经过踏勘之后选择了阿德莱德东南面两百多公里的一处海湾,决定在那里建立一个海港城镇,这便是南澳名镇Robe。在殖民地当局的大力推动之下,这里很快成为南澳仅次于阿德莱德的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出产的羊毛和其它物资通过牛车队源源不断送到这里,然后装船运到欧洲。这个港口的辐射范围甚至跨越了南澳的边界,一直到达维多利亚的西部。通往Robe镇的许多道路上也密布专门为这些牛车运输队服务的客栈饭店,直到今天,Robe镇外还能看到他们的遗迹。

Robe镇发展的过程中也留下了中国移民的身影,面对这片崭新的土地,跟那些来自欧美国家的移民不同,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差异,这些前辈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辛酸和苦难。一切还得从南澳的邻居维多利亚说起,1851年7月1日,维多利亚脱离新南威尔士成为一块独立的殖民地,这个时候墨尔本城里一共有2万9千人口,而整个维多利亚有7万5千人口,这些人口统计数据中当然没有包括已经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原住民。在后面的一两个月内,在墨尔本北面的Ballarat和Bendigo先后发现金矿,更确切地说其实是散落在地上的天然金块。这些消息很快就传遍整个世界,让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为了一日三餐挣扎的人们燃起了希望火苗,纷纷涌入维多利亚准备大干一场,从此告别贫穷和绝望。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墨尔本的人口从不足3万增加到12万多,而维多利亚的人口则在十年内增加了7倍!在淘金热的高潮阶段,位于墨尔本的维多利亚财政部每个星期都能收到2吨黄金。散落在丛林山野中的天然金块很快就被捡光了,人们于是涌向河谷地带,利用简陋的工具在泥沙中搜寻细小的黄金颗粒。中国人当然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到1854年的时候维多利亚已经有了许多中国移民,其中的大多数来自广东省,墨尔本的唐人街就是这个时候初具雏形。

淘金者的生活远远谈不上浪漫,对于许多人来说,经常是忙碌一整天下来也一无所获,偶尔寻获的一点金子还不够维持生活。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维多利亚殖民地当局为了在淘金热中分一杯羹,强迫淘金者必须花高价购买采矿执照(每年8个英镑),如有违反,就会被课以重罚甚至入狱。1854年,不堪忍受的淘金者在Ballarat发动起义,他们焚毁采矿执照,分发武器,成立了120人的武装队伍,并升起了自己的旗帜。殖民地当局迅速组织了一只200多人的部队进行镇压,起义很快失败,30多名淘金者被杀,至少8人受伤。当局虽然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但是严酷的镇压手段让他们面临严重的公关危机。这在第二年对起义组织者的审判中暴露无遗:当局本来指控这些人犯有叛国罪,而陪审团经过简短的辩论后宣布起义组织者无罪!旁听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法庭只好抓住两名带头鼓掌的以藐视法庭罪进行惩戒,算是维护一下颜面。这次起义也极大地改变了维多利亚的政治生活,殖民地当局很快被迫给予所有男性欧洲移民以选举权,而当前起义的领导者Peter Lalor更是成功地当选维多利亚殖民地议会下院的议长。维多利亚总督也授权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淘金者们艰难的生活状态,并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改善。这些措施中的一条就是,对凡是在维多利亚登陆的中国移民,每人征收10英镑的登陆税!这个登陆税开创了后来的“白澳”政策的先河。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5 14: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4 收起 理由
aperson + 4 谢谢奉献
hr6970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6 23:2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差不多在同一时代,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舒适明亮的大英图书馆内正在构思工人阶级木有祖国,工人阶级都是国际主义者的高调,然而在南半球的维多利亚的旷野上,现实生活却是另外一回事:来自欧美国家的淘金者对于来自中国的淘金者充满憎恨,憎恨的理由相当复杂。欧美国家来的淘金者往往是两三个人的小规模行动,如果在某个地方找不到金子,他们很快就转移到那些传说中的好地方去。而中国来的淘金者都是几十个人上百人群体作业,比起其它地方来的人来,他们吃的更少更差,但他们工作时间却更长,当然淘到金子的机会也更高。中国人往往能够在别人放弃的地方找到金子,而中国人经过的地方,别人根本连个毛也找不到,这就好比炒股票,如果你每次都是买了就跌,卖了就涨,而你买的股票偏偏是你邻居抛的股票,你抛掉的股票偏偏被你邻居买去了,你心里会怎样?如果不是圣人的话,基本上都是嫉妒加憎恨。中国淘金者的加入迫使那些欧美国家来的淘金者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延长工作时间来与之竞争,这便是两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在1860年代,这种矛盾甚至酿成几次大规模的骚乱,数以千计的中国淘金者被四处驱赶,个中滋味恐怕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讲清楚。对于中国淘金者来说,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上本来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其实并非刻意去过艰苦的生活,刻意不顾健康的长时间劳动,他们在中国就是这样生活的,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成了维多利亚的劳动阶层的公敌。这里要特意提到Ballarat起义的组织者Peter Lalor,他本人就曾经低价雇佣大量中国劳工,当他进入政坛之后,为了取悦那些拥有选举权的欧美裔移民,便将矛头也对准了中国移民。

10英镑的登陆费对维多利亚的殖民地当局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他们是这场游戏里面的唯一赢家,而中国移民是其中的唯一输家,他们不得不交纳这笔额外的税收,不得不用更加艰苦的劳动来弥补这个损失。然而中国人毕竟是中国人,那聪明才智不是吹的,他们很快发现一个规避登陆税的办法:他们不再从墨尔本登陆,而是选择从南澳登陆,这样维多利亚殖民地当局就鞭长莫及了。1856年前后,一共有1万6千名中国移民在Robe镇登陆,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地步行300多公里到Ballarat地区淘金。这个年代的Robe镇已经是一个相当繁忙的海港,当局为了航运安全,于1852年在镇外的Cape Dombey修建了一座方尖碑,进出海港的船只指引方向。这座碑今天依然存在:



不过常年风浪的侵蚀,已经让方尖碑下面的悬崖岌岌可危,现在在碑前已经树立了一道围栏,禁止游人进入,以确保安全:



1973年为了进一步改善导航条件,当局在附近又修建了一座全自动的现代化灯塔。灯塔洋溢着浓浓的70年代的设计风格,当然更确切的是《红楼梦》里面呆霸王薛蟠的风格:塔从地下冒出来,上面小来底下大,有朝一日倒过来,底下小来上面大!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5 14:5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9 收起 理由
大牛哥 + 3 继续追!
hannibal + 2 太有趣了!
maodoubao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7 08:1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apers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pers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的太好了,我也喜欢灯塔,有时候看得,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动

做的这样转的的女生真是难得。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7 21:4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距离方尖碑不远的地方便是Robe镇上监狱的旧址,当年修建这个监狱的时候处处体现因陋就简的风格,很多建筑材料就是从附近的沉船残骸上撷取,比如下面照片上的铁板就是从沉船Ademella号上拆下来的。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8 09:4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2-8 00: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maodoubao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maodoubao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得太好了!这些灯塔lz 都亲自去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8 09: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maodoubao 于 2011-12-8 00:04 发表
写得太好了!这些灯塔lz 都亲自去过?


谢谢!这些灯塔我都是亲自去过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1 收起 理由
milysun + 4 偶对你的景仰如滔滔江水
maodoubao + 4 你太有才了。有才的人玩得也精彩。
bcfc489 + 3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8 10: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cfc489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cfc489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佩服LZ的探索精神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8 21:46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资本动力学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资本动力学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楼主啦,增长见识了。
原来有几处近在咫尺,从来没去过。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1-12-9 22:0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Robe镇东南方向大约40公里的地方是另外一个滨海小镇Beachport,单从名字上看好象此地的海滩特别有名似的,其实小镇的名字另有来源,小镇建立于1878年,镇的名字来自当时英国的殖民事务大臣Michael Hicks Beach。跟澳洲很多小镇一样,Beachport的居民对自己的家乡也充满自豪感,从路边树的牌子就能看出来:



上面特别自豪地宣布镇上有足足400人口,为了避免旁人误会,还特地立了另外一个牌子宣称本镇是一个Middle Size的镇子,可惜LG车子开得飞快,没有来得及抓拍下来。如果墨尔本悉尼之类的城市也树上一个类似的牌子,恐怕要把自己叫做XXXXL Size的镇子吧。Beachport的小镇一个特色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如镇上的海关,虽然只是一间只有10个平方的小屋子,也是响当当的海关呀!



现在这个“海关”当然已经不再运行,却依然伫立在镇中心,回味着当年的风光岁月: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9 23: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2-9 22:4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在设立Beachport镇的当年,当局便在镇外的企鹅岛上树立了一个灯塔。最早的灯塔使用英国Chance兄弟公司出产的三等菲涅尔聚光透镜。菲涅尔透镜的等级就是它焦距的倒数,比如一等透镜焦距是1米,3等透镜的焦距就是1/3米。一等透镜用在重要繁忙航线的灯塔上。最早光源是矿物油油灯,后来升级成煤油汽灯。早期企鹅岛灯塔旁边设有小屋,为两名灯塔看护人提供住所。企鹅岛虽然跟大陆近在咫尺,但是交通却极其困难,因为小岛四周都是高耸的悬崖,而且周边礁石弥补,补给船只有在天气状况极好的情况下才能停靠。灯塔看护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唯一的求援办法就是升起信号旗,指望过往船只看到后能够伸出援手。因为这些困难,在1918年,当局把这个灯塔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把煤油汽灯换成了利用太阳阀操纵的乙炔灯,灯塔看护人也从那时候起撤离了企鹅岛。到了1960年,因为维护极其困难,当局决定废弃这座灯塔,另外在Beachport镇上Cape Martin修建一座新灯塔。企鹅岛灯塔的灯光设施被转移到新灯塔上继续使用。残存的塔身经过50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有些破败了。



新灯塔最初高度只有4.5米,为了改善导航效果,将其升高到12米。当年大概是为了节约成本,直接在灯光设施和原来的塔身之间塞进去几个混凝土的预制管,Yorke半岛上的Cape Spencer灯塔便是直接采用这种预制管修建的。可惜后来塞进去的管子跟原来的塔身尺寸不一致,所以看上去有些怪怪的。



现在灯塔采用1000瓦卤素白炽灯,发光亮度为4万坎德拉,灯光轴线的海拔高度是38米,在18海里之外依然清晰可见。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9 23: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大手 + 2 谢谢奉献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9 22:5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cocowhite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cocowhite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 为什么如此热爱灯塔和灯塔的故事呢?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灯塔所在的地方都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9 2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cocowhite 于 2011-12-9 22:54 发表
Lz 为什么如此热爱灯塔和灯塔的故事呢?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灯塔所在的地方都是风景最美的地方。

发表于 2011-12-14 22:1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写完Eva和Tom的故事后,自己也感觉有些心潮澎湃,准备也去故事的发生地Loch Ard峡谷看看。计划了好长时间总是被各样的事情耽搁。上个周末车子的电池出现濒死症状(电压低到只有7伏左右),跟LG一起折腾了一天之后,总算又把它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为了测试一下修理的效果,决定跑个长途看看,于是便在周日的中午从墨尔本出发赶往250公里外Loch Ard峡谷。

Loch Ard峡谷位于大洋路上最具盛名的十二门徒景点附近,或许因为这个邻居名声太响亮的缘故,反而有些默默无闻,我们曾经几次经过那里却从来没有想到去那里看看。看来邻居的选择也很重要,跟大明星为邻居就要做好当绿叶的心理准备,呵呵。

Loch Ard峡谷附近跟十二门徒那里一样都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在每14秒钟往返一次的海浪冲刷下,在无休止的充满盐分的海风的侵蚀之下形成了今天这样动人心魄的美景,跟十二门徒那里相比,这边的风光毫不逊色:



[ 本帖最后由 河水洋洋 于 2011-12-15 14: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2-15 13:3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谢谢LZ的分享!好看得班都不想上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2015年度奖章获得者

发表于 2011-12-15 14: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大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大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LZ介绍的都是新南维的灯塔,想必昆北西那边也有很多有故事的灯塔吧?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河水洋洋 + 3 是啊,后面我会慢慢写的。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5 14: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原帖由 大手 于 2011-12-15 14:30 发表
LZ介绍的都是新南维的灯塔,想必昆北西那边也有很多有故事的灯塔吧?


是啊,后面我会慢慢写的。谢谢!

发表于 2011-12-15 22:2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河水洋洋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河水洋洋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拍照片的时候听到旁边导游说,这里的海岸正在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被侵蚀,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再过5千万年,伟大的后娘国的首都堪培拉就要沉入海底了,不过也许到时候国会的衮衮诸公已经进化出在水下唇剑舌枪的本领了,无须我等小民过分担忧。



当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站在坚实的陆地上的时候,目中所见的这幅场景的确是美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过在一百多年前,当Loch Ard号的船长Gibbs在那个冬日清冷得早晨,在浓雾散去之后,看到自己船正义无反顾地冲向这些犬牙交错的悬崖,心中该是一种怎样的惊惧交加的感觉!



照片中央的小岛便是Loch Ard撞击的Mutton Bird岛屿。附近的海域已经列入维多利亚历史遗迹保护清单,不过如有兴趣的话,还是可以到哪里去潜水,看看这艘目前正沉睡在20多米的水下的承载了多少悲情故事的沉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积分 +12 收起 理由
大手 + 2 精品文章
hr6970 + 1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