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eh060 于 2017-9-24 07:14 编辑
阿克巴大帝陵.
阿克巴(1543—1605年)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第三任皇帝,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真正奠基人和最伟大的帝皇. 阿克巴大帝陵是他的儿子贾汉吉尔修建的.
第一任皇帝巴布尔虽然建立了帝国,却被赶到阿富汗去避难,在印度没有多大的地盘.第二任皇帝胡马雍流亡波斯,在波斯王朝的支持下回到印度复国,夺回并建都德里.第三任的阿克巴则是使莫卧儿王朝兴盛壮大,统一北印度的第一人.
阿克巴出生在胡马雍流亡的波斯,是一个伊斯兰教信徒.流亡的幼年使他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文盲,12岁跟着胡马雍回到印度,老爹不幸意外死亡,14岁便登基做皇帝.前几年靠老臣辅政,1560年,亲政后的阿克巴陆续征服了北印度,阿富汗,克什米尔等地,使印度的版图不断扩大,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建立起来了.
印度是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各宗教之间因政见的不同产生诸多分歧,阿克巴的治国政策是各宗教和平共处,相互宽容.并以身作则,伊斯兰教的他,娶了印度教皇后,还有其他不同教派的妃子30位,让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拜火教,还有基督教和平共处.这样的婚姻联盟是阿克巴扎根印度的基础. 其次,阿克巴大帝的仁爱政策也是他能够巩固政权的策略之一,他废止了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禁绝了印度教强迫寡妇自焚殉夫的陋习,深得下层民众的人心.他的宽容大度令莫卧儿王朝成为第一个建立在民族和解,宗教宽容基础上的统一王朝,阿克巴大帝的治国精神和疆域版图是今天印度的荣耀.
阿克巴大帝还是个很很有艺术欣赏品位的人,阿克巴时期的建筑都是莫卧儿王朝建筑的精华,融合了伊斯兰,波斯,印度风格,如德里的胡马雍陵(阿克巴大帝他爹的墓),阿格拉堡的贾汗季宫,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等,并成功地这种艺术传给了子孙贾汉吉尔和沙贾汗,于是才有了著名的泰姬陵.看了<阿克巴大帝>,醉心于把历史人物寄在影片英俊的形象上,有蒙古血统的他不但英勇善战,还宽厚大度,体恤国民,实在难能可贵.
陵墓收了夕阳,只有鹿鸣吆吆.
奥恰古堡.
名不见经传的奥恰,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奥恰拥有诸多中世纪的庙宇和城堡,是欧美人士喜爱到来的景点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是两座建于17世纪的宫殿:贾汉吉尔宫和拉吉曼迪尔宫,前者被认为是印度教唯美建筑的代表.
是本德拉王国为了迎接莫卧儿王朝的贾汉吉尔皇帝的驾临而特建的行宫,宫殿建造耗时六年,而贾汉吉尔在此只住了一个星期,当时皇室的奢华可见一斑. 两座古堡都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建筑风格.
这里没有千古爱情传说,没有惊世骇俗的雕刻,更没有母亲河的伟大,唯有时光雕刻的年轮相伴.
散落于山水间的曾经,依稀可辨奥恰过往的繁景盛世.与河流平原起伏.交织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美丽景致.
莲花寺
1986年的新德里绽放了一朵白色莲花,,这座运用几何原理精密计算出的莲花寺高34.27米,底座直径74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在底座边上有9个连环清水池的拱托下,花便有了灵气.设计师是FariborzSahba,依朗人.历时六年完成.
寺中不立一柱,没有崇拜物,只有光滑地板上的一排排白色大石长椅,.无语的祷告信众来自不同的信仰,有基督徒,戴小帽的穆斯林,额头上有朱砂的印度教,著袈裟的佛教,还有绑头巾的锡克教,当然,少不了众多的观光客.没有仪式,没有教派,不分肤色,入内后谁都可将它当成自己的寺庙或教堂,这空间除了沉思默祷的人之外不见它物,空得叫人不由自主地只觉的充满了平和,闭上眼睛,只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莲花是印度的国花,也被印度教和佛教奉之为圣花,圣洁美好.平和安宁.晚间,庙宇在白色灯光的照射下,犹如黑暗中漂浮水上的灯花.白天,俯览莲花寺,在底座上的九个水池的衬托下,庙宇既有宗教和民族特色,又不失一种现代感.莲花寺是新德里的地标建筑,人们都称之为坐落新德里的“悉尼歌剧院”.依我看,精致长于,大气则不及.
后记
即便许多人告诉你印度多么脏乱差,可当你真正融入其中,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们一行18人,没有一个胃疼拉肚子的.
这里会有微笑,会有信仰,会有平和,会有太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和感动,那么的真实,在等着你亲自领略.一次看到大小一家人散落在宫殿参观,五彩缤纷的颜色让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们,男主人看到了,落落大方地招呼一家子与我合照,还把最小的BB送我手中抱着,在他帮我们拍照时,才发现他左手没有手指.我的愧疚令我抓住口袋的钱,我想送他一点钱,可是觉得亵渎了他的诚恳和欢欣,我能做的就是向他和他家人深深地鞠躬.
喜欢空气里弥漫着咖喱的味道,喜欢石砌的凹凸不平的街道有纱丽在飘飞,喜欢孩童漂亮大眼睛天真的注视,喜欢闹哄哄的生活场景忙活大叔热辣辣的笑容,喜欢不同服饰的人以不同的姿态在面前匆匆而过,又静静地融洽在同一时光中,我在猜想他们的故事,就象我不能分辨各种咖喱香料,不能知晓各种神秘事情,但又何妨?
能令人回味,足矣!
(更新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