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ahy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ahy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ahyu 于 2017-6-27 21:22 编辑
生活只要眼前的“苟且”
(一)
古龙说过,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菜市场是顶顶市井的地方。菜市场里没有诗歌和远方,却从不缺乏本真的诗意,即使只关乎眼前的苟且,苟且里亦须得渗透进一些些写实的鲜艳和朴素的诗意。这一些些诗意,足以让每个走入菜市场的人自然而然地对俗世的生活再害上回热烈的馋捞病。
人生可以厌倦,菜市场永不会被厌倦,而且永不会被厌倦的菜市场全世界到处都有。
墨尔本也有,不止一个,至少在人们尚未厌倦人生但已经厌倦了众多大超市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后,由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组合起来的“大杂烩”集市,成了人们简单又滋味丰富的好选择。众多的选择中我最钟情Dandenong Market。
Dandenong Market与其属区同名,位于该区Clow街和Cleeland街两街交叉口。从1866年10月10日对外开放的第一天起,在长长的150年间,Dandenong Market早已脱离了纯粹的农贸市场的单一而成长为一个综合性集市。伴随着这段成长史的,是集市所在地区居住人口结构的某种变化——一段逐渐向民族多元化演进的过程。
67﹪的当地居民出生在海外,出生地遍及全世界范围内132个地区。民族的多类型、宗教信仰的多重性、风俗习惯的多样化,当地社区便如同一个小小的联合国的缩影,Dandenong Market又堪称当地社区的生动缩影。它的综合性,不仅是各种商品的兼容,更是不同文化的并蓄。
一方8000平方米的屋檐下,共存着200多个小摊点。售卖的物品从蔬菜、水果、鲜鱼鲜肉、家禽、花草树木到糖果、坚果、蜂蜜、面包、糕点、书籍、服装、布料、鞋帽、皮革、首饰不一而足。小商小贩们族群的丰富复杂不逊于物品种类的繁多,印度人、阿富汗人、斯里兰卡人、中国人、澳洲本地人、希腊人、新西兰人、意大利人、菲律宾人等等鲜于尽述。
物品和族群虽数不胜数,但都能作出常识上的普通归类。真正难以被归纳总结的是小商贩们作为不同的个体,在生活中养成的参差的经验、智慧、态度以及尊崇的有差异文化习俗,他们经营的理念、方式甚至物品本身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背景条件的影响。物品好比他们的相,相由心生,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相,个性之间的差异才是集市的商品非同寻常的诱人之处,也是小商小贩们真实的可爱之处。比起大超市标准化、格式化的呆板,这些市集中细微又独特的构成分子,显得多么机灵活泼有趣啊!
所以去Dandenong Market,不能说去逛,得说去赶,赶集,心里带着些急迫和新奇。赶的人,好像那层喧嚣沸腾上泛起的浪头,快活地涌来涌去。
干什么都叫人快活哟!买蔬菜瓜果,十几个摊位同时铺陈开来。菜,码在案台上堆得冒了尖;果,躺在框子里垒起了小山包。红红、绿绿、青青、白白、紫紫、黄黄的尖堆和圆垛,在百衲千裰的不间歇中被连缀出了绵延的气势,落进眼里便是悦目的张扬。哪家绿肥,哪家红瘦,哪家红肥,哪家绿瘦,各具千秋,就看你货比三家的耐心和挑肥拣瘦的本领。
不会挑也不打紧,自会有人主动指点。一堆红皮番薯,一堆紫皮番薯,我光选大个子的番薯。身旁上菜的印度大叔尽情地挑剔我:“No”,他指指红皮,表示紫皮的番薯肉质绵密紧实,自身甜度更高口感更佳;“No”,他数数番薯皮上诸多斑斑点点,表示不麻不疤的“肌肤”才显年轻水灵;“No”,他比划着大个子,表示个头不在大,体形匀称饱满才至关重要。他向我举起标准示范实例:一枚表皮光洁滋润,身材增之一分则肥减之一分则瘦的中等大小的紫番薯。他举着它如同举着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善意的真理。
可我仍然辜负了真理。我依旧选择了大的,不过是胡葱,非但大,并且巨大,有我整条手臂那么粗那么长,根根都同样齐整地茁壮。
我从未见过如此出众的胡葱,坐怀不乱对它们完全没有可能。它们立马让我联想起少林寺门前的高香,请一炷手臂粗细的高香动辄上千元人民币,而眼跟前的胡葱,三根一捆2元澳币。香烧过了化作一缕轻烟,胡葱“请”回家,根须植进土里能够继续繁衍生息,葱白葱叶搭鱼配肉都是好的,多多地做上几道菜,邀请朋友共同分享,实在实惠都落进了肚子里。
买鱼买肉去。Dandenong Market的鱼档肉档永远陷在顾客紧密的包围圈中。瞧那阵势,便知道此处的鱼和肉有多新鲜。越新鲜,人们买得越多,人们越买得多,鱼和肉越新鲜。
人人都被刺激得染上了梁山好汉的豪气,不管柜台外亦或柜台内。鱼档、肉档中的营业员尽多小模小样的越南女孩子,人小力气却大,每天勤勤恳恳地搬呀、运呀、装呀、提呀,日积月累的,早练就了“铁臂功”,每单生意都是沉甸甸的几包几袋,包和袋的大、多、重愈发衬得女孩子们伶俐娇小,女孩们的娇小又愈显出柜台外的顾客购买力之强大旺盛,挥霍般地买买买。
然而挥霍得并不盲目,只是充分地满足了一下个人的喜好而已。谁让咱就偏执于那一长队的五花肉呢?女性专列啊,起首的一块总举着幅标语牌:“100﹪ Female Pig”。
我仿佛看到肉档老板自信地拍着胸脯:“揭起你的盖头来,大胆揭起你的盖头来……”,是的,盖头底下满满一锅子香喷喷的小母猪肉,我正准备做红烧肉。
做大锅的红烧肉,我最怕买到公猪肉。盖因澳洲的猪,雌雄体味的轻重程度差异强烈,对于澳洲的猪肉,必须带点“性别歧视”。而当地的肉铺又不甚讲究猪肉的性别,所以常常买到混合型猪肉,公母混杂,气味雪上加霜地复杂。顶顶恐怖猪肉加热后出头道血水揭开锅盖的刹那,漫长的一刹那,一股腥臊的冲天的妖气,必须迅速背转脸屏气30秒,窒息,只差那么丁点儿。现在呢,我扬眉吐气地用着百分之百的纯母猪肉炖着大锅红烧肉,什么叫痛快,这种滋味就是!
乘这股子痛快劲,再做一道干煎小鱼和一道油爆虾,都仿照记忆中上海传统家常菜的做法。因为传统和家常,唇舌牙齿早习惯了食材地域性的经典,知道要选用江南一带溪流与河水中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越小而多刺,肉质越鲜美。此理倒全无地域性的限制,连西谚都有一句:The nearer the bone,the sweeter the meat(甜肉贴骨),点出了“少而小”的精妙含义。小不仅仅指肉的多寡,更有种吃的意趣在里头,因为小,不易吃到肉,于是牙齿跟舌头的触觉被锻炼得尤其敏锐。吃鱼吃虾,就为了享受舌头牙齿在进跟退、取与舍、出和纳行动之间矛盾的乐趣。
但真要依着西谚里如此亲近的骨肉关系去寻找小鱼小虾,在墨尔本却有难度。澳洲人明此理然无此技,力不从心,他们的牙齿舌头远未被训练到能灵活挑剔小刺细骨的程度。所以澳洲人吃鱼吃虾遵循的是食用羊排牛排之道,专为了享受一大块纯粹的肉。大鱼才能片下大肉,大鱼当道,小鱼小虾在墨尔本反可遇而不可求。
远兜远转了一圈,竟然又转回到Dandenong Market的鱼档中,鱼档同肉档“门当户对”着,一边出售性别单纯的猪肉,一边出售小鱼小虾。鱼是School Whiting,浑身银亮;虾是种淡水虾,半透明如柔软的灰色水晶,两者全都闪闪地散发出新鲜的光芒。而且它们更比别处的鱼虾来得小,属于小里的袖珍尺码,袖珍得让我的牙齿舌头过足了挑剔的瘾。
在墨尔本的Dandenong Market有幸遇见了这样的小鱼小虾,味觉的乡愁终于觅到了寄托对象和落脚点,渴望传统乡味的相思病一旦犯起来,从此憔悴的只是心灵,皮囊断无消瘦之虞。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