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此文章由 抓抓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抓抓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看到这个主题,从书架上拿出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其实不能说它是个“书架”,不过是塑料的文件夹格子,堆着满满的学习资料和三两本中文书。常常怀念家的时候,最先想起的是书房里那方大大的靠墙书架。从小到大买回的书,像一圈圈针眼,串起时间这个原本抽象的长线。在长大之后,常常会去翻看那些儿时买的书,却也看得自得其乐。或许那个时候的我们,都竭尽着全力,以各种方式证明着长大。于是有男孩子偷偷抽烟,于是有女孩子悄悄拉直长发,于是有校门口男孩子女孩子牵起的手…… 猜想红木架子上那些不合当时年纪的课外书,定也是那时的自己想要证明长大的符号。
似乎扯的有点远了,回归到游记的主题。《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圣诞假期回国的时候从当当网上订的,是十二年后的新版。之前在国内,一直都会买关于旅行类的杂志,有时候看到那些归来的旅行者纪录下的文字和图片,会有一种想马上飞到那个城市去的冲动。可是看完这本书,人会很平静,会告诉自己,等再长大一点,再成熟一点,像书中黄永玉老先生说的那样,“不着痕迹”地夹到那里的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会他所描绘的“浓郁”。
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的经历,或者“五光”或者“十色”,总有个限定,不容许你全部享用。于是我们才需要小说,才需要电影,才需要幻想。于是也有了那么多爱看游记的读者。因为总有各种各样的羁绊和推脱,我们不能卷起背包上路,于是游记给了人最大的想像空间。
其实我不知道能不能定义《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是一本游记。因为整本书,没有风景照片,只有作者在他的小三角凳和厚纸板上一幅幅的写生;也没有景点、门票和路线的推荐,只有某个令他着迷的小巷和咖啡馆,和当地人的下午茶,偶尔小小的趣事,也会出现暗讽和讥笑,更多的是对艺术对历史的独特感受。但是序的作者黄裳说,散文的范围极广,其中自然包含了游记一种。虽然风格各异,写法亦不同,但触景生情,其随笔所生的感概却绝不可少。
“香榭丽舍”、“翡冷翠”,徐志摩给了她们令人赞叹的好名字。而黄永玉说,徐志摩的极限功力,就是为一些有名的地方取了令人赞叹的好名字。无论“塞纳河”还是“翡冷翠”,那是两座有历史有故事有沉淀的城市,而作者黄永玉先生,也正是这样一位有历史有故事有沉淀的艺术家。
[ 本帖最后由 抓抓 于 2009-3-15 10:0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