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wordmich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wordmich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wordmich 于 2019-11-29 14:18 编辑
接下来是沙发组,也称为高富帅三人组:约翰John、安德鲁 Andrew和查尔斯Charles. 这三个当年的小正太从一开始就广受关注,源于才七岁的安德鲁大言不惭的一句 I read financial times. (我平时读金融时报的)之后每集播出的时候他这句“名言”都像坐标一样出现。其实安德鲁到14岁受采访的时候已经承认自己平时根本不看这个,当时说出来只是装逼而已。不过我相信他家里这种杂志应该是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大概是平时爸爸有读,上镜头时想着显摆就随口说出来了。这三个小朋友被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代表,其实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但并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真正的上流这种节目是接触不到的)。七岁的他们是私立学校的同学,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各种话题,包括学校是不是应该收学费、队长应该选举还是指派,等等,都是其他普通阶层孩子听都没听过也从来不会去思考的问题,虽然童言童语很幼稚,但听他们像小大人一样说出来,还是挺好玩的,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他们考虑的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眼界也不同。而且可以看出他们讲话也比较有教养,剧组让这十四个小孩一起参加了一个派对,问他们对其他孩子的看法。安德鲁说,我不得不说,他们中的某些孩子are really far from my liking, 刚才撞到我这里还痛着,不过我跟有些玩得挺好的。问到他们对将来的设想,约翰说要考进西敏斯特寄宿学校,以后要上剑桥三一学院,安德鲁也是要上剑桥三一学院,查尔斯说大学可能会去牛津。
到了十四岁时,安德鲁正好那年父母离婚,查尔斯则是两年前父母离婚,但当时他们都没有说出来,直到二十一岁的时候才说起当年往事。当时三个少年都如他们七岁时的展望一般毫无意外地上了指定的中学。查尔斯录像时提出:其实拍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呢?约翰马上接口说:我觉得就是把我们拿去抓典型呗!他们想把不同背景的孩子挑一些出来,跟拍他们的人生,到时再横向比较。安德鲁说,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代表富人阶级,所以这个节目有局限性。才14岁的孩子,就直接提出这种本质性问题了,其他孩子还处在面对镜头羞涩紧张的阶段吧?镜头有拍到约翰跟私教上钢琴课,问他你长大想做什么?他笑笑说当老板吧!他们那时候已经去过欧洲许多地方旅游过,相比之下同龄的其它阶层孩子从未出过国,也不想出国。西蒙就说起我跟妈妈去过杜莎夫人蜡像馆、还去过某某博物馆,在他眼中“出国”完全就是新事物,跟“出游”没有分别。
二十一岁的三人,约翰和安德鲁西装革履,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约翰在牛津法律系念大三,安德鲁则在剑桥法律系念大三,倒是查尔斯掉了队,没考上牛津,上了 Durham 大学读传媒(事后我查了一下,这也是仅次于牛剑的好大学)。当时问他:没考上牛剑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他说没影响,以后估计我就是一个在杂志社地下室暗无天日写稿子的记者吧!安德鲁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成功的律师,而约翰就说我可能会想要从政吧,社会给我们的资源或许比较多,但是相对的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就比别人大。还批评了剧组前两集对他们的采访内容的剪接,比如前一个镜头是小朋友的约翰说我以后要去西敏斯特寄宿学校就读,下一句话则是 “约翰现在就是在西敏斯特寄宿学校就读”,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我们好像说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你怎么没有报导一下我多少个夜晚挑灯夜读,啃了多少书、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还有汗水才能考进去自己心仪的学校呢?听到这句话,我突然就想起这些年来挺流行的一句说辞:人家比你有钱,还比你要更努力。约翰大概就是这句话的写照吧!
二十八岁时约翰不再出现,那时他已在报纸上刊登自己订婚的消息,并且已成为一名英皇大律师(二十多岁就当上大状,感觉不是一般的厉害)。到了三十五岁他又回归了,因为他娶了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两夫妻参与了许多为保加利亚争取福祉的公益活动,他觉得可以通过出境传达自己的主张。42岁时他缺席,49岁和 56岁时他又出现了两次,在记录片中他从未提及自己的孩子,对家庭生活也提得很少,但婚姻生活应该是一直稳定的,因为也曾经在镜头中一闪而过看到了与他一起变老的妻子仍然与他一起出席公益活动,他们还设立了一个帮助保加利亚儿童的基金。约翰一直对从政有兴趣,但在五十六岁时仍然道出了他的一些挫折和心酸。其实他的父亲在他九岁时就过世了,为了负担他的学费,他妈妈不得不出来辛苦工作,他大学之所以没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上剑桥而是上了牛津,也是因为他拿到了牛津的奖学金,只好改弦更张了。而且对于自己当了大半辈子的大律师,并不认为是多大的成就,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政治生命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飞跃,相比之下有几个同学都已经当部长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也并不算多成功。
以下是我对约翰的猜测和分析。其实他的不幸在于父亲的早逝,虽然最后也发展得很不错,但人一走茶就凉,父亲那边的关系网就失去了功用。他所谓的母亲要辛苦工作供他读书,这种辛苦跟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辛苦有很大区别,因为约翰是来自一个世家,他是有家底的。他母亲估计以前只需要主内就行,失去了父亲就变成她需要站出来抛头露面了。记得在约翰十四岁的采访中,还有他学钢琴的镜头呢。如果因为父亲一死,家里就没落了,他家也不可能还有这闲情逸致去让他继续学钢琴了。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也说过,不会考虑出国,因为“我想象不出会有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为什么这里是最好的,因为他的关系网就在英国,在这里发展他才能借助各种东风扶摇直上,比别人更省力(请自行想象官二代富二代,体制内的人根本不会想要移民)。当然由于他父亲早逝,效果打了折扣,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他已经到达一个不能企及的高度了。也正印证了那句话,你奋斗的终点,可能只是别人的起点。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约翰本身的才能、努力和能力。
而查尔斯自从二十一岁时参与了拍摄之后,从此就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他的确成了一名记者,但不是普通记者,而是BBC的编辑,十多年后他又在某电视台当了导播,也是个小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剧组介绍他的时候找了一些在公众渠道能找到的个人照放上来简单说明了一下他的现状。年纪轻轻当上编导,我只能认为查尔斯家里估计是跟传媒业有些关联,也因此他即使没有考上牛剑,职业发展也不会受什么很大的影响。
安德鲁是沙发组唯一一个坚持每次都出镜的。他的人生一直按部就班,28岁是大律所的律师,娶了一个家庭背景比较平民的老婆。35岁成了该律所的合伙人(也很厉害,也需要关系网的),生了两个儿子。42岁时,他们律所的生意发展到海外,而老婆一直是全职主妇,他们还买了一间乡村的度假屋,两夫妻一有空就去亲力亲为打理,按自己喜欢的样子改造房子。他还说,儿子上学也是要送到自己以前上的私校。49岁采访他时,他的生活一直是稳定的,大儿子考上了纽卡素大学,他不再做律师,自己开了天然气公司。问起他有什么遗憾,他唯一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就是没有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儿子的成长。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孩子的前途也不像他那时候那么一目了然。当然他两个儿子跟艰苦都是沾不上边的,从小家庭生活优越,虽然不是牛剑,也都上了很好的大学,得到优质的教育,前途亦一片光明。56岁的时候,大儿子已经成功获得一间大公司的职位,小儿子正在读硕士。他的公司被并购了,两夫妻过着悠哉悠哉的轻松日子,老婆从结了婚之后一天都没出去工作过,儿子长大了她也退休了。她接受采访时说,我还算幸运,老公一直支撑这个家庭,我没有需求必须出去工作赚钱,但是现在的社会生活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可能年轻一代的女性也不得不出去工作养家。问她有没有打算出去做些什么吗?她说现在想出去重头开始也有点困难吧!安德鲁说,其实她很有能力的,不过估计她自己对自己多有能力这一点也不是特别有自信吧!我觉得她能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两个儿子也教养得很好,当然是个很有能力和智慧的女人。
63岁安德鲁专访直通车126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