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dootbear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dootbear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路透社:若无美国支持,欧洲难以保障乌克兰和平
路透社柏林2月18日消息,面对美国要求欧洲提供军事力量来执行未来的乌克兰和平协议,欧洲陷入了两难境地。
专家表示,派遣欧洲维和部队前往乌克兰可能会削弱北约自身的防御能力,而且这项任务仍需要美国的支持才能成功。
尽管美国不一定需要派遣地面部队,但作为威慑手段,美国的中程导弹以及最终的核武器仍将是关键。
英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格兰特(Mark Lyall Grant)说,我不确定任何安全保障能在面对具有侵略性和民族主义倾向的普京时百分百可信,除非美国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他曾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部分时间内担任这一职务。
欧洲官员也表示,只有美国的安全承诺才能保护欧洲维和人员,并阻止俄罗斯未来对乌克兰的任何攻击。
特朗普促成美俄和谈,欧洲震惊
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安排与俄罗斯的双边和平谈判震惊了欧洲,这些谈判于周二在沙特利雅得启动。
同时,美国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告诉盟友,“任何安全保障都必须由有能力的欧洲和非欧洲部队提供支持”,并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派遣部队。
周一在巴黎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欧洲领导人对是否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存在分歧。一些欧洲国家在法国的倡议下,早在去年就开始讨论这一计划。这支部队的部署将增加与俄罗斯直接对抗的风险,并使欧洲军队承受巨大压力,因为他们的武器库存已因向乌克兰提供援助而消耗殆尽,且长期依赖美国在重大任务中的支持。
周一,英国首相斯塔默表示,他愿意向乌克兰派遣部队,但前提是必须有美国的“后盾”支持。
欧洲维和部队部署会削弱北约吗?
专家警告称,向乌克兰派遣大规模欧洲部队可能会削弱北约在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更广泛且日益增长的威胁时的防御能力。
停火将使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得以迅速补充其军事库存。
一些人还质疑,欧洲国家能否在冷战结束后的数十年相对和平中迅速提高战备状态,尤其是在需要确保与俄罗斯及其盟友白俄罗斯2000多公里的接触线时。德国SWP智库分析师马约尔(Claudia Major)表示,欧洲几乎不可能单独组建这样的维和部队。
她在周一接受德国ARD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这支部队的规模估计需要在4万到15万之间,且需配合乌克兰军队。
作为对比,北约在1999年部署到科索沃的维和部队有4.8万人,负责的区域仅1.1万平方公里,而乌克兰的面积几乎是其55倍。
马约尔说,除非削弱自身的防御能力或对波罗的海国家的防御计划,否则欧洲目前没有这样的兵力,这显然是有争议的。同时,他们在侦察,防空或目标定位等关键能力上也存在不足,而这些能力只有美国具备足够的水平。
俄罗斯反对任何北约维和部队入驻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的高级研究员科夫曼(Michael Kofman)表示,每次部署三支旅的部队(每支旅约三千至五千人)可能足以确保前线四到五个激烈战斗区域的安全。
他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称,按常规的轮换训练安排,所需总兵力可能会达到5万人,“而不至于取消所有现有的区域防御计划要求”。
但这支部队需要有营级单位在前线附近,而不是在乌克兰西部闲置训练。
他警告说,这些部队必须具备高度机动性。
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支部队应该做什么,以及它如何起到威慑作用?
他还质疑,若俄罗斯违反停火协议,可能会引发哪些军事行动:“如果这是道防线,它究竟依托于什么?”
一些专家建议由乌克兰军队守卫接触线,而欧洲则在境外提供威慑力。海格塞斯并未明确表示维和部队必须驻扎在乌克兰境内,但指出这些部队将不受北约“共同防御条款”第5条的保护。
然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周二在利雅得对记者表示,任何北约成员国的部队出现在乌克兰境内都是俄罗斯无法接受的,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旗号。
但如果在乌克兰境外提供威慑力,可能会让欧洲陷入另一种困境,因为欧洲缺乏可在违反停火协议时远程打击俄罗斯目标的中程武器,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庞大的核武库来对抗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


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 ... backing-2025-02-18/
By Sabine Siebold
February 19, 20252:11 AM GMT+11Updated 3 hours ag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