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蓝咖啡豆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蓝咖啡豆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船在慢慢的上滩, 我背船坐在被盖里, 用自来水笔来给你写封长信. 这样坐下写信并不吃力,你放心." 十几年前的我也曾这样模仿沈从文的意境来写信看书. 船是当时大学假期回家的江轮,书是沈从文的[边城].
结束忙碌的学期和都市的喧嚣,卷上随身物品,回家. 她给我装上赵咏华的音乐, 零食, 嘱咐我要每天写信, 想念, 然后送我上船. 闲书是自己选的, 实在不大情愿带上她的刘墉和布老虎丛书. 早年的阅读兴趣里一直存有对牧歌式纯朴的唯美渴望, 想象画卷里的湘西,透过三十年代小说文字, 只有城乡边缘长大的孩子, 才能意绘得清晰原始.
两天三夜的逆水行舟已经不下一次了, 这对于总是坐火车回家或是在同城住读的学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奢侈得不能再奢侈的旅途阅读音乐时光. 味觉在每一天的当时都似泡在蜜糖里,一本略有悲情的小说就这样被我读得凄美而平静.
桃园,青滩,河渡,
吊楼,船家, 摇橹。
烛照,山歌,倦鸪,
凤凰日暮,
寂怅人在边城。
船上的阅读很闲适,三等船舱的格局如同大学宿舍一般,半倚在上铺的床头,也可以靠舱席床而坐,阅读有没有随身听耳机的点缀谈不上特别的重要,因为江轮安静的在那里行进着. 偶尔在翻页间隔或是沿途停泊时,才会瞟一下透过舱门和舱窗延伸到江面的景致. 是否在晴朗的下午带着书和音乐们去船后甲板晒晒太阳吹吹江风已记不大清了. 如果说看书腻了,还能去上船中部游戏区街霸雷龙一番,这种畅快的开敞空间,会不会让隔壁挤在绿皮火车车厢衔接口颤悠颤悠的读友们羡煞一下?坦白地讲,能把书读得进去的旅程,再漫长也就是合书合眼的那点距离,环境倒是次要的了.
时过变迁,如今的我早没有了完整的阅读习惯,旅途中也多半是和孩儿们呶呶喳喳, 一个人时更爱看看movie, 顶多就随机翻阅一下杂志. 几次搬家辗转,至今还没有自己的书房,为了眼根清静,为数不多的藏书都通通沉箱去了储藏室. 唯独几本跟随多年的诗集散文一直留在身边陪伴. 偶有在寒冷的冬夜,偎在床头,从堆放儿童杂物中抽出一本湘行集,什么孩子们的打闹,电视里Big brother eviction 的喧嚣,在阅读中通通散去,只剩下睡香了的妻儿均匀的呼吸声.
每次展开想象画卷的文字也不想摘录了,山头,河水,夕阳,烛照,透明清丽依旧.
文字意境是永恒的,同样的阅读方式和体验却已不能复制,也不用再去复制. 放弃再度乘坐江轮也如同放弃去湘西探访一样,留在想象世界里,永远美好.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