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 - 从零道一:你是在哪里出生、长大?后来为什么到澳洲念书? Yawn: 我是北京人,02 年出来留学,算是比较早的一批。那时候其实我不太想出国,我高中比较偏理科,在澳洲的高中也是这样,选科就选了数理化生。 我大学主修高分子生物,后来感觉在这边做科研还是不行,不像中国、美国这些人口大国,适合去做基础科学。澳大利亚这种人口比较少,科研岗比较少的国家很难做,一个萝卜一个坑,别人不走你是进不去的。 科研人员也非常卷,预算被砍得很厉害。后来我就去读市场,也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这种转换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写了这么多年的观测报告和实验室报告,和商业类论文完全不一样。 对于市场学毕业的同学来说,一般出来就是做销售,我不太想干销售,就找不到工作。隔了一段时间我跑去西澳打工了一年,在酒店里铺床单、倒垃圾。后来人家觉得我做的不错,让我开度假村那种长长的小车,挨家挨户收垃圾、收被单,最后扔回洗衣房,然后载客人。 白天去酒店打工,晚上去麦当劳打工,这样干了一年,类似于 Gap Year。那时候高中很多同学都去了悉尼、墨尔本这些城市,就想自己应该是去大城市里闯一闯,还是回农村继续待着。后来还是觉得不太喜欢大城市,更喜欢安静,所以就一直在村里待着。现在我还在这里,我不太喜欢换地方。 回来以后也算走运,找了一份半市场、半销售的工作,受雇于一家做地球物理勘探设备的公司。帮他们做了一个网站,包括 SEO 这些。后来他们教我怎么去做地质勘探,就走向了挖矿的道路,是真的挖矿。 我们每天都要穿着橘黄色的衣服,配着透明马甲,澳洲的苍蝇很多,你要把头给罩起来,衣服要把全身封死。在野外拉电缆,要做很多地质勘探的工作,也会帮他们写各种报告,他们教你怎么读这个图形,然后把这个图做出来,去解释地底下是什么。 文理科算是都帮忙了。第一,你要能吹。这底下有什么东西,大概能值多少钱?因为我们要和很多大的矿业公司合作,他们要看底下是不是有金子或者铜这些资源。又要说这个挖掘的成本值不值,澳洲的人工太贵了,他要去算,所以要计算写的非常模糊,同时你还要写出点东西来,不然跟没写一样。有很多的小技巧,这里文科理科的知识都需要用到。 我给他们做了四年地质勘探,到 12 年就退出了。因为勘探是一个很苦的工作,干三周休一周,要去那种荒山野岭根本没有信号的地方,每天早上 6 点钟起床开安全会议。然后拿起对讲机大家开车去没有人的地方,就开始拉电缆,弄各种设备。你还要跟钻井的人一块工作,看下面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时候正好有朋友想一块儿创业,几个朋友在一起整天琢磨怎么创业,盘了一家小餐馆,算是阿德莱德一个网红餐馆,老板想去搞点高端的,就把这个餐馆卖了。我们当时野心勃勃,开始逐渐外扩,当时十多个人。后来中央厨房也出来了,开始去签加盟商,做品牌拓展,就把食品行业的产业链做起来了。 从零到一是很难的,我们花了差不多三四年才把第一家分店和中央厨房做出来,早期积累很困难。后来去做建材也一样,我们早期犯了一个错误,有一批货定错了,就一直出不去,资金也就收不回来,最后花了两年多才补救回来。做实业早期很难,容错率非常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澳洲创业的人,很多人在第一步就会失败。 从零道一:你跨了非常多的行业,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Yawn: 其实就是在 Gap Year 叠被子和在麦当劳炸薯条的那段时间。在澳洲,读书无用论的价值观对我们影响很大,工地上随便一个打井的工人年薪 25 万澳元, 100 多万人民币。在建材行业做的不错的水管工,一年也能赚个 15 万到 25 万澳元,非常轻松。如果你是管工再开个公司,那赚的更多。 蓝领可以赚这么多钱,还读什么书?教授的年薪也就 10 万到 20 万澳元,可能都没有给你修水管的那个工人赚的多。所以高中的时候,有很多人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就去学个技校。 这个思想也影响了我一段时间,但后来叠被子的时候,就觉得还是应该多看书,多研究。每天上班的时候就拿本书,管理学、市场学,各种各样的书,没事的时候也翻开看,读了不少。把心态沉下去了,可以坐下来研究一些东西,这个习惯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从零道一:你在做了建材行业之后,在 2017 年进入了区块链。是什么引起了你的兴趣? Yawn: 我是 2015 年的时候做的建材业,那时候澳洲造了很多高楼,建材市场非常繁荣,感觉是机会来了。但后来发现不是那回事,很多建筑商会直接从国内去运材料,而且建材行业很需要关系,得认识人。价格和材质区别非常小,最后就拼谁的关系硬,几乎是被垄断的行业。就觉得好像没有那么赚钱,正好区块链机会来了,就进入了区块链。 从零道一:你是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区块链? Yawn: 我第一次听到是 16 年,是因为我们餐馆的一个店长邀请我去她家里做客,她老公是澳洲最大的电信公司 Telstra 的一个电信工程师。他看到我说,兄弟,我最近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叫比特币,那时候比特币可能几百块钱,他说他全仓了比特币,还决定把工作给辞掉,我们就一堆人就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比特币,那时候我还有些心动,结果这个店长后来辞职了,也就没再有机会接触,也算是第一次机会就丢失掉了。 第二次是 2017 年左右。我们是非常爱折腾的一帮人,那时候也做一些网购和代购。经常有人问我们接不接受比特币付款,后来我们就接了比特币。我们自己弄了一个比特币钱包,然后他给我付款,就收了几个比特币。 我们就研究怎么卖,那时候澳洲有交易所,我们说卖。但合伙人就说等等,搜一搜看看,交易所之间的价格不一样。国内交易所的价格比澳洲要便宜一些。我们说这是个机会,就把国内的比特币买了以后,在澳洲这块儿卖,变成了搬砖模式。 2017 年年中我们开始搬比特币,一直搬到 2017 年的 9 月 4 号,那天晚上差价没了,比特币暴跌。发现 94 来了,之后差价就没有了。那天很伤心,以为能干好长时间,一天能赚千六到千八,很高的回报。 我们就看看这个行业还有没有其他的机会,那时候 ICO 来了,大家疯狂投。和现在的 NFT 市场很像,今天买第二天卖,一下赚 10 倍。我们做实业的哪看过这种钱,像我们做餐馆、建材,早上六点钟起来,查车、查货、打包货、订货。再花好多个月到货拆货,然后再去卖。是非常非常苦的行业,就这样一年也就赚 8-10%,流水可能不错,但是利润非常低。而且经常做错一单的话,可能要好多单才能把这个钱给赚回来。 比如,运货的时候砖碎了,你就要自己去补,砖烧出来两个批次颜色不对,要重新弄,这都是血的教训。我们没有见过像在币圈一样这么多钱的行业,那还搞什么建材餐饮,不搞了。就像现在很多人说,我们 all in web3,我们那时候就 all in ICO,all in crypto,好景持续了大概 3 到 6 个月,然后开始暴跌,从 2018 年的 2 月份比特币触顶 19,000 多,一路跌到了 2019 年的 3 月 12 号,跌到了 3000。我们就每天看着自己的资产缩水,非常伤心,感觉做什么都不行,真的是无力的挣扎。 从零道一:把你在币圈的经历比作一部电影,这次大跌算是你的中场时间吗? Yawn: 我复盘一下那时候的心态,一七年我卖了一套房,差不多三四十万澳元,然后就 all in ,刚开始很夸张,我投的 ICO 都不算是好的,就已经翻 10 倍了,那时候很多百倍币。 但结果就是怎么赚的,就怎么赔回去,挣扎的时候是很无力的,不管买什么,任你怎么调仓都是亏的,越拿它越跌,越跌你就越拿着,就一直就跌到谷底了。很多币都是这样,是很惨的。 那段时间每天就看自己的资产缩水,当时也没有金融背景,按说现在一看熊市要来了,割肉止损就结束。那时候就想再等等,没准还能涨回来,输了 10%,输了 20%,等到亏了三四十的时候,卖不卖就没什么区别了,到了七八十就开始后悔为什么那时候没有卖。 为什么很多人对大盘或者美联储的动向这么敏感,我觉得都是有自己痛苦回忆的,基本上就是最后资产的 95% 这样就跌没了。但是还好的是,后来又加了点仓, 19 年开始挖比特币,又挖回来一些。 我们做了一个 crypto 公司,专门投项目。到后来业务线做得也稍微多了一些,开始做 OTC 、挖矿。18、19 年的时候我们是非常痛苦的,但也在不停的去观测市场。 到 2019 年 3 月份的时候,经历过暴跌之后如果还有信仰,觉得这个行业还可以起来的话,继续去做,那这些人到现在应该都做起来了。我那时候认识的朋友,现在都挺厉害的,自己的基金或者项目都做的不错。很多人也离场了,但离场之后和这个行业再也没有缘分了。 从零道一:经历过 2019 年 3 月份的大跌后,你觉得你有信仰吗? Yawn: 其实我们信仰是动摇过的,从 18 年的高点之后一直持续了一年一个月左右,每天都在跌,而且有几次暴跌,比特币的回撤有几天可能在 15%。 好几次我就看着手机,不停地再跌,觉得这个行业完蛋了,但总有一丝希望,还是希望它能回来。在深熊的时候,大家就已经不看了,很多群大家都不说话了,觉得非常萧瑟。 从零道一:后来你是怎样跟合伙人 Jerry 认识的? Yawn: 其实是很巧合的。这一次牛市的时间太长了,有几次觉得就是要崩了,但是没崩也没跑,被动收益还不错。我的心态是从 19 年的暴跌到 20、21 年逐渐躺平。我觉得托管一下,DeFi 挖矿一下就行了,开始过半退休的生活。 Jerry 在 20 年左右搬到我这条街上,他看到我车牌上写的 crypto,知道我是做币的,我们就认识了。他的游戏公司做的差不多了,也不用他太操心了。 我们每天就是喝喝酒,晒晒太阳,没事就扯淡。过了一年多比较惬意的生活,就准备投资,中散这种感觉,做 OTC 赚一赚比较稳的钱,然后挖挖矿。一级市场我们经历过 ICO 那个阶段以后,投的也非常谨慎,没投太多。赚不了太多的钱,但是肯定比做实业好,觉得也许一辈子就这么着过去了。 结果有一天和 Jerry 去聊 Axie 就聊出了 STEPN 这个事,又回到了当年创业初期的感觉,很多的记忆又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