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发现公校打工的学生比例不高的原因了(其他几个公校朋友也说公校打工的学生不多)。好像公校里一般都是学渣们去打工,觉得一是早点工作能挣到钱,二是为以后找工作有帮助,所以不用费力再高考了,因此学习好的打工很少,一是想花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为了更好的高考成绩,二是不想把自己被看作学渣那一群。 我家老大上的初中学校则打工比例很高(至少一半甚至更多高中学生打工)。这是所教会学校,主要以白人中产阶层为主,她们打工除了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且手里有钱时,吃喝玩一些高大上的东西,在朋友圈里就会特有面子。 她高中转到私校后,打工的学生人数少了很多。我想应该是私校家庭都比较富裕,小孩没必要通过打工赚零花钱(他们同学中有晒春节红包的,最多的有拿5位数的红包)。 但是她的一些已经私校毕业的朋友到了大学却纷纷开始打工。按理说那些家庭都不差钱,即使上大学,家长也可以给足够的零花钱。她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学里如果自己的零花钱(或者生活开销)还需要父母提供(也就是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钱),这样的学生会被认为是“妈宝”,或者没能力。所以那些朋友即使家里很有钱,也同样去打工证明自己的能力(打工挣的钱越多越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看来各种学校在打工方面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也左右了该校学生是否愿意打工。当然这是我的朋友圈和孩子的朋友圈所能了解到的情况,不知其他地方是否是类似还是差别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