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新足迹 门户 心情感悟 查看内容

故乡三部曲之北京的故事

2023-12-1 15:27| 发布者: rivaldo | 查看: 26140| 原文链接

我想,当每个人行将就木时日无多回望自己漫长但又行色匆匆的一生之时,难免会有很多遗憾与不舍,但最终闪现脑海尽是流连的恐怕只有场景若干身影几个,至于那些汲汲一生追寻的------无论红绡帐里的风光旖旎千金一刻抑或叱咤风云万人之上的功名利禄,想必此时早成过眼烟云或许在心中视若草芥也未可知。但故乡,那个其实早已渐行渐远任由你怎样不舍如何难忘但终究一去不返的曾经的故乡,这一刻应该会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心中所向。

最近在坛子里经常看到网友谈及故乡的话题,加之在下近期也回了一趟国,便动了久违的童心,忍不住也想耍上几笔,这个念头在回澳的航班上就有,只是矛盾于何从下笔?回国的见闻体会,无非就是那些,我没有兴趣,也就写不出文采。不妨换个视角,可又免不了勾起很多伤感的往事。不过那又怎样呢?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这一生,苦难是走不完的旅程,欢乐只是其间的驿站。

故乡这个概念之于我,精神层面的意义远大于物理上的空间与时间,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三部曲”,照理说每个人的故乡就只有一个。毫无疑问,北京是传统意义上我的故乡,所以我想这个话题还是从北京开始。关于我自己,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爱情,等等等等,之前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今天主要写写我的家族。其实所谓三部曲,不仅仅是因为这三个城市对于我的成长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三个人。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出国之前的所有日子几乎都在北京度过,但若从籍贯和出身说,我也就是半个北京人。爸爸是北京人,妈妈是上海人,不过我妈真正在上海的日子也就大学毕业前的二十三年。爸妈无独有偶皆身出名门望族,我奶奶的爷爷张人骏在晚晴时期历任两广总督及两江总督,算得上官居一品的大员了。附图合影中戴眼镜者是我奶奶,这张照片摄于1924年的天津,图中女童是张爱玲,时年四岁,我奶奶十七。从辈分上讲,张爱玲是我奶奶的堂姑,即张爱玲的父亲和我奶奶的爷爷(张人骏)是兄弟,张爱玲称呼我奶奶“妞大侄侄”。



旧时大家族的辈分关系就是如此繁复,以至于我至今搞不清到底应该怎样称呼张爱玲这位说起来也算非常近的亲戚。尽管后来名噪一时至今在华人世界高烧不退,但要论才华论学识论对民族的贡献,家族中比张更值得称颂的大有人在。其实张绝非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之人,只是如今这俗不可耐污浊不堪的华人世界将其摆在了一个非常莫名而荒诞的位置。我经常可以看见关于张爱玲的各种评论各种八卦各种信口雌黄,可能是因为如今流行爆料吧?我看不懂。但很显然,其实高调出来爆料的都是没料的,而真正有料的,多是守口如瓶一笑而过。关于这位太姑奶奶(这是我能想出的一个称谓)有太多以讹传讹广为流传的不实之言,本想藉此说上两句,但还是算了,一是因为说起来都是些琐碎的家务事,跟外人实在没有关系,再者说来她也是高我很多辈的长辈,尽管都是童叟无欺的真人真事,可都过去那么多年了,就还是让往事跟着一抔黄土随风去吧。

爸爸的童年是在东单拐棒胡同一个五进大宅子度过,这个宅子占地近十亩,但解放后就已不复存在,家谱中有一张手绘的地形图。

关于这个宅子我唯一的概念是东北角的一个花园,因为童年时每每去北海景山这些地方但凡攀爬假山,爸爸总要提醒我一定小心,注意假山之上会否有松动的石块,因为在他幼时,就有一个亲戚的少年被家中花园假山上松动的巨石砸中。当时家中已有汽车和司机,爸爸还记得那个司机姓孙,急急把伤者送到协和医院,但终究伤重不治。所以直到今天,我女儿每每回国穿梭在公园假山群中之时(她特别喜欢苏州的狮子林),我也会像爸爸当年那样去提醒她倍加小心。

本文附上的另一张大合影就是爸爸童年时和家中一众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拍摄的,背景便是花园中那座假山,图中着西装者正后方的孩子便是家父,这张照片应该摄于抗战时期,大约是1940年代初。



我爸自幼读的一直是西人开办的教会学校,所以打小儿除了国文,其他主要科目都是英文教学,得益于此,后来上了北大,英文课全部免修。这里再附上一张北大时期的照片。



再大的家族再显赫的背景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中亦是渺小不堪,49建政后很快全家人便迁入比起东单老宅小了许多但现在看同样颇具规模与价值的位于南池子北池子中间地带的一个四合院。我自己的童年时光有整整十年在此度过,很多从前的小伙伴,像曾在鄙人系列文字中出现的Y、Z、小李等等都曾来住过。包括几步之遥的故宫筒子河、角楼、东华门、王府井、沙滩儿、五四大街等等,在我的故乡印象中都有无法磨灭的印迹。

这个四合院至今完整而安静地坐落于此,曾有好事者对其估值七亿。回国时偶尔会回去看看,令我时常惦念的不是房子,更不是它的价值,而是那段千金不换的儿时岁月和来了又走穿插其间的那些可爱的人们。

一世显赫的大富之家,随着共产革命的成功,便是它种种不幸的开始。在此后的几十年间,家中包括我奶奶在内的很多人都未能幸免于接踵而来的运动和折腾,可以说是七零八落家破人亡,我妈妈的家族亦是如此,这是后话,我会在我的第二个故乡,上海的故事中讲述。关于细节,太过凄惨,不忍详述。总之,这个党,这个政权,之于我们这个家庭,以及背后的许多人,所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

话到此处,心绪便无法平静,这里不妨衍伸开来说点别的。

在那些红色恐怖的年代里,不知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屈辱而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苟活而出卖良知出卖灵魂,最终像狗一样毫无尊严地活下去。

贵族阶层的彻底消亡毫无疑问始自新中国成立,原本的草根阶层翻身做了所谓的主,而所谓的旧秩序旧社会被彻底砸烂。成王败寇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啥可说,但几十年下来令人倍感扼腕的其实并非某个群体和阶层的消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贵族精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彻底不见了踪影。

在我眼中所谓的贵族精神并非仅仅局限于从前那个数量极小的群体所代表的某种思想层面的东西,而是从传统文化道德中那些好的内容中进一步浓缩出来的精华。贵族精神的含义完全可以延展至更为广义、群众基础更大的低端阶层,比如绿林江湖上的道义,所谓盗亦有道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具备它积极正义、体现人性光辉甚至令人振奋令人感动令人推崇的东西,比如诚信、比如侠义、比如尊老爱幼等等。

但这些内容在解放后先是经过无数次的政治运动再到后来延续至今的所谓的经济大潮的轮番冲击,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一场绵延数十载的大噩梦,梦醒以后发现那些真正好的、应该保留应该崇尚应该作为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内容都荡然无存了。

搞运动的时候,多少人可以为了荒唐的政治理想出卖至亲出卖朋友出卖灵魂。现如今,又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可以不要脸可以不讲信用有奶就是娘?这些人活得就像一条狗,甚至连狗都不如。所以说,其实值得怀念和留恋的并非旧时贵族的那种生活,而是那些日子里在精神世界中很多真实善良美好的东西。这里无关意识形态无关国仇家恨,亦可以抛开无数的恩恩怨怨不说,因为这些好的东西无论在何年何月,无论在怎样的意识形态下,无论用如何的价值观来衡量,它永远会是美好的,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但是很遗憾,这些东西现在不仅没有,而且说起来甚至会被人觉得非常可笑,会觉得你是不是外星球来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且更可怕的是几乎没有人去反思去检讨去尝试做点什么用来留住这些之于一个民族非常重要甚至堪称灵魂命脉的种种。

贵族并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那不是贵族,贵族有的绝不仅仅是血统上的出身,还应该有高贵的气质和不卑不亢平易近人的做派,在国难当头之时能够挺身而出甚至舍生取义。张人骏的长女张允淑,也就是我奶奶的亲姑姑,在1900年八国联军北京破城之时,随公婆一起殉国(她的公公王懿荣时任京师团练大臣),这才是贵族。记得在之前哪一篇文字中我曾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一生之中,真正能够定义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机会,也就不期而至的那一两次。而当这样的时刻来临之时,有的人从容赴死,更多的人,选择苟且活着。

看看眼下的中国,有钱人很多,但没有贵族,当然更没有贵族精神。那些亦官亦商的红二代红三代绝不是贵族,逐本溯源他们的父辈无非是些落草为寇的底层小人物,共产革命也就是某种形式的农民起义,和黄巢,和李自成,和洪秀全等等所不同的只是口号和形式,想想我们这个民族几十年间所经历的一切,他们本质上都是一回事。

我这人有个毛病,提起笔来就天马行空渐渐忘了动笔前的初衷。不过回头看也不能算跑题,今天就到这里了,最后再奉上一张老照片,这是我爸妈在北京老宅中的合影,中间端坐者是我爸爸的外婆。这张照片约莫摄于1965年。接下来是故乡三部曲之二-----上海的故事,主人公自然是我妈妈。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