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收藏越来越热,捡漏、鉴宝等话题也成了海外移民的重要话题。几次和朋友之间弹到这个话题,赶紧很多人还是很茫然,要不觉得无从下手,要不就是受到一些小说、故事的影响,觉得到古玩市场,东看看,西看看,找到一个没有被人发现的宝贝,从此一夜暴富。其实只要稍微想一下,马上会发现这种想法很不切合实际。另外一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是买上几样东西,放上几年,番个三五倍卖掉。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收藏品并不是只涨不跌的。最近这股热潮逐渐兴起,所以涨的例子多,跌得少,就好像大牛市,随手捡上十只股票,就会有七八只在涨,可是这不是炒股的全部。 这里所说的业余收藏,主要是和我这种差不多,自己又工作或者其他生机,时间有限,同时也没有指望收藏赚钱作为生活来源,以爱好为主,但是既然投入了,当然也不希望买回来一堆不值钱的破烂,当然特别喜欢的东西除外。同时财力有限,每年能花个几千块钱了不起了,毕竟不能不吃不喝去玩收藏。这样算下来,可能一年买不上几样东西。 那么这种业余和非业余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所有的收藏类别。收藏品的范围大到无所不包,从瓷器、玉器到书画、家俱,大大小小的东西,每个类别都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往往看了很多书,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结果看到了东西,就和马未都的那个朋友说得,“所学的知识瞬间归零了。”所以,真要做到了解收藏品,每一个很小的类别就够我们研究上半年甚至三年五载都不过分。比如某个人的画,从题材、颜色、布局、笔法上的特点,到和别人的区别,还有各个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印章、题字的使用,每个细节都要话很多时间。从古到今,几百位画家,实在无法都了解到。所以,对业余收藏者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收藏类别。或者书画,或者瓷器,或者玉器,或者钱币,或者家具。不过不建议收藏纪念币和邮票。 此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拍卖会赶到香港或者北京,顶多碰上了就去看看,还要看老婆孩子脸色,如果时间紧张,还要以生活为重。这样,可选择的余地很小。在同一个城市,大型的拍卖会可能一年只有几次;小型的拍卖会很多,可是适合自己收藏的东西就没多少了。所以我们不能说我只收藏某某某的话,当然,如果你说的是张大千,还是经常看见的,不过多数是一眼的假货。这样看下来,一年甚至几年都收不到东西。所以我觉得,业余收藏者应该多看少收。基础知识要全面。尽管你的收藏以钱币为主,不过看到了号称汝窑的瓷器也应该知道百分之九十九是假的,某位画家的主要字号等等。此外,还可使参与这里比较多的收藏项目,比如银器,酒瓶什么的。 这里再说说为什么业余收藏不要抱太多的赚钱的想法。在澳洲,多数收藏品会经过拍卖会拍卖。因为这里拍卖会门槛很低。国内基本上要比较好的东西才会去拍卖,澳洲却经常看到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拿来拍卖。我估计卖的人也没打算赚什么钱,就当清理垃圾了。我看到过一个盒子,里面都是首饰。看上面的就是小姑娘玩得这种塑料首饰。我想这么大一盒子,金玉未必敢想,总归有几样石头的吧?结果从上翻到下,都是塑料,连玻璃都没有。最后这个箱子的东西以五块钱卖掉。因为门槛低,在拍卖行卖东西的人就多。经过拍卖行的估价,多数还是比较靠谱的。不是说没有捡漏的机会,不过一方面一年也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你自己要有过硬的知识,否则就算给你看到了你也不敢买。这种只能凭自己的运气和判断,看准了,对自己又信心就去买。 反过来,再说所谓比较靠谱的情况,也就是说,真品是真品的价格,各种层次的仿品价格差不多。不是说拍卖行给出的参考价都很准,事实上,多数都不准。所谓比较靠谱,多数在一半到一倍之间,三分之一或者三倍的算差距大了。我们以拍卖行低估到一半算。一千块的东西,买来后换到另外一家拍卖行(我们不大可能批量发到中国去卖)卖到两千块。去掉买卖佣金各百分之二十(平均水平),还剩下四百块。二在拍卖会上,一千块的东西最后成交价格在一千五左右基本上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收藏品不能赚钱。如果资金基数比较大,运作的东西比较多,这种买的时候有人和你竞争,卖的时候冷场的风险就大大降低。加上流动资金多,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毛利算是不错的收益了。 综上所述,对业余收藏来说,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而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