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看看美国上腾校(Ivy League 大学,名校)多难) 我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在一所私立高中就读。下个学年准备在学校修力学课。由于时间冲突,这门课没能排入这位学生的课表,学校让他等一年再修。但是学生和家长不愿意耽搁,决定自学。他们通过别人介绍,找我辅导。我从来都懒得在家收学生。但这位学生是朋友介绍的,我就同意了。 这是一位特殊学生。特殊之处是他的住处距离我有200英里之遥。每次来辅导,家长要带着孩子驱车六小时,往返400英里。这位家长真有决心且富于牺牲精神。为孩子“爬滕”,进名牌大学,不计成本。这种为子女进名校而支付高昂代价的例子在美国华裔和亚裔中不胜枚举。与此类似,美国白人和黑人家长为子女的体育训练和比赛而支付高昂代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现在的人们,基本不用担心有没有饭吃,问题是吃得好不好;不用担心是否能上大学,问题是上哪一所。水涨船高,现代社会依然竞争惨烈,但这种竞争已经不是谋求生存,而是为了更高的社会地位。金字塔尖上风光独好,但位置有限。为了进名校,为了运动成绩(优异的运动成绩可能获得名校的优先录取和奖学金),为了下一代而起早贪黑。家长们花钱搭功夫,在所不辞。事实上,很多家庭的运转是以孩子“上名校”为中心。 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大大地。以物理教学为例,2012年美国,加拿大,中国和意大利250多所高中的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美国物理教师协会举办的物理碗(Physics Bowl)竞赛。根据5月8日公布的结果,在11,12两个年级组前10名,共20人中,依照学生的姓氏判断,华裔占了14席,并包揽两个年级组的第一名。白人或黑人占4席,其它族裔2席。这些学生进名校的机会大增。 另外,5月9日公布的2012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美国队的20人集训名单中,华裔占了11席。 这年头,名校,“藤校”一年的学杂费都在五万甚至六万美元以上。其录取门槛也越来越高。全A的申请者早已是过江之鲫,SAT, ACT满分也保证不了能被名校录取。各路家长,使尽浑身解数,出尽各路奇兵。除了在州以上规模的各类竞赛中获得名次之外,其它的套路还有: 1. 在11年级时考几门关键的AP作为申请名校的敲门砖。如待到12年级再考,当年的名校申请截止期已过。学理工的如果能在微积分(BC),化学,力学和电磁学这四科上拿到最高的5分,那一定是高手。学文科的最好拿下美国史,欧洲史及英语和写作。 2. 高中期间跟着导师做研究。90年代末期的套路是把孩子送到俄国(或其它东欧国家)花钱雇佣名师指导。如能跟着导师发表文章,那一定吸引眼球。 3. 展示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经历。如在非洲某联合国的难民营里做过义工;在某地发起过一项环保活动;或在尼泊尔登上过珠穆朗玛峰附近的一个侧峰,等等。 4. 有社会关系。这是高门槛的玩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The Price of Admission》这本书。作者是Daniel Golden,《华尔街时报》记者,曾获普利兹奖。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钱和权在名校录取过程中的猫腻。包括政界,商界,校友以及本校教职员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子女塞入名校的内幕。 竞争是正常的。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不拘一格。“各庄的地道都有很多高招。”但是,任何竞争都是有代价的。平衡点有没有?在哪里?哪条大路通罗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