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周小蝴蝶参加了一次SUZUKI GRADUATION CONCERT, 这个音乐会是SUZUKI钢琴孩子考级现场. 琴童们完成了一段教程, 老师认为已经达到相应的水准, 就可以报名参加这个音乐会, 弹完后就算考级成功. 一场音乐会有十几个不同级别的孩子演出, 家长们可以在现场做听众, 一位资深的SUZUKI钢琴老师现场打分写评语. 虽然这个考试形式相比AMEB算很RELAX的, 但很多孩子和家长们还是严阵以待, 多少有些紧张.
坐在我们前排的2个6岁女孩, A和T, 是小蝴蝶日校学前班的校友, 也是钢琴的同门师姐妹. 2个孩子都是华裔, 很天真活泼, 可爱极了. T先上台, 演奏的是一级的曲目, 很成功, 听众们热情鼓掌, 她妈妈高高兴兴地拥抱亲吻了她. 接着A上台, 演奏同样的曲目, A平时就学得比较马虎, 在这个相对严肃的大厅里, 她弹得就更结巴, 有好几次弹不下去, 只能重头来过, 勉强演完, 她有些不好意思坐回妈妈腿上, A妈妈脸色虽有些尴尬, 但还是和T妈妈一样, 拥抱亲吻了A. 音乐会继续着, A显然很快忘记了刚才的事, 和T两个静悄悄地玩着小女孩的游戏, 笑容灿烂依旧.
音乐会结束后, 我信口问小蝴蝶A和T哪个好啊, 小蝴蝶的回答是她们都好可爱啊("Both are so adorable!"). 小蝴蝶的回答让我颇有些感慨, 不同的视角得到的是多么不同的结论. 我反思A妈妈的冷静, 如果因为A不出色的表演, 给她看脸色, 那伤心的A又哪来机会展现她可爱的一面呢?
为人父母者, 大概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或几技之长. 我们身处一个比较的环境, 看着别人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学有所成, 比较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期望值提高了, 焦虑随之而来, 我觉得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人之通性. 我看新足迹父母的焦虑症, 比之某些中文学校, 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我曾听某家长说孩子学琴, 平均一岁考一级, 换而言之, 8岁考8级; 我也曾听说某一天才儿童, 3岁半能做二位数乘法的心算. 我承认, 我也焦虑过, 我甚至还在间断性的焦虑发作中. 小蝴蝶学小提琴至今有四年多了, 几乎每天勤练不缀, 但也只有四级水平, 看到有孩子比她晚学的, 已经考六级甚至更高, 我心里很有一些烦躁. 加上周围有个别家长, 以小蝴蝶为追赶目标, 经常询问小蝴蝶学习的进展, 而她的孩子进步又很快, 更是让我有时不知所措. 虽然我的理智还是让孩子按部就班的学琴, 不跳级不忽略基本练习, 但我延长了孩子每天练琴的时间, 对孩子练习中的错误, 越来越不能容忍. 孩子练琴, 曾一直是家里欢歌笑语的快乐时段, 却随着我的焦虑, 蒙上了紧张的气氛.
我们在国内有个朋友, 他的儿子国画画得很好, 我们看着这孩子从开始学拿毛笔, 到获得全国少儿组国画第一名. 上次我们回国, 看了孩子的画, 说这孩子将来是画家呀! 朋友说不可能. 我们笑问他怎么知道, 朋友说他就是知道孩子天份还不够. 我由此颇受启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极限, 就象成年人一样. 如果孩子尽了力, 他做不到更好, 那家长该豁达地接受这个事实. 总是有其他孩子更优秀, 就象在成人世界里, 总有人做国家元首, 总有人获诺贝尔奖.
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以我非天才普通人的见识来说, 不努力而获得成就, 是不可能的. 我有幸亲眼看到的, 或者道听途说的天才儿童, 倒也不少. 不管家长如何描述孩子的成长过程, 我体会到的是这些孩子无一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有些家长说他们不管孩子, 孩子整天也不怎么学习, 但天生脑子特别好, 所以这般那般, 这样的说法, 我是不大爱听的, 听多了更焦虑. 小蝴蝶日校有个学姐是数学尖子, 在同学们还只会加减的时候, 就在某些竞赛中屡获殊荣. 有家长请教学习经验, 她妈妈说家里从来不教, 补习班从来不去, 就是跟着学校的进度学. 这种说法很是引起了一些家长焦虑. 但细想, 学校的教学只涉及到加减, 蹩开更难的不说, 就是乘除的概念, 没有人引导给孩子, 她能拍一下她聪明的脑瓜自己想出来吗?
我以为, 孩子确实有聪明不聪明之分, 聪明的孩子学一二遍就会, 普通的孩子多学几遍, 再普通的孩子或许要等几年再学才可以学会. 学乐器聪明的孩子未必写作聪明, 学数学聪明的孩子未必画画聪明, 唱歌聪明的孩子未必游泳聪明, 如此而已. 我有个朋友说, 孩子只要有一样比其他人强就可以; 蝴蝶爸爸说, 一样也比不过别人, 也可以.
一个适当的期望配上相应的努力和耐心, 每个孩子最终都能发挥他/她的最大潜能. 对孩子能力和上进心的信任, 接受孩子本身的局限, 以平和理智的心态看待比较, 家长的焦虑症状会减轻很多. 说到底, 孩子优秀, 我们为他们骄傲; 孩子不优秀, 我们还是爱他们.
[ 本帖最后由 daffodil 于 2010-5-22 12: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