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边小妹 于 2013-4-23 19:13 编辑
前言 现代西医发展迅速,为什么还要中医按摩?我认为,中医强就强在治标又治本,而且重在预防调养。而西医更擅长外科那些动刀动仪器的。两者缺一不可。多学点中医常识,在疾病还没爆发之前,就能通过察言观色,发现孩子健康问题的苗头,从而及早从饮食作息下手,只需调养,就可转危为安。生病之后,如果光靠西药,却不知道去除饮食作息上的致病根源,病好得慢,而且好了不久又会再犯。了解点中医药常识,能帮孩子更快的恢复,并通过调养强壮体质。何况,有些常见小病完全不用去医院,又麻烦又花钱,孩子还受罪。比如开的感冒西药,大多仅仅是抑制表面症状而已,并不顺应人体自然规律。感冒流鼻涕打喷涕是人体自然排寒排毒的途径,你把它抑制了不等于病就好了,反而拖延病程。就拿家长们最怕的发烧来说,有的孩子吃了药就退,一停药又烧。这时候你试试中医按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正我家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三岁多,从来没吃过啥退烧药,发烧了都靠我按摩和饮食调理,效果好得很,发烧从来不超过几小时就能退。而且避免了药物依赖和副作用。要是在国内的,更不用说某些医生为了这个那个给你过渡治疗,不用吃药的吃药,不用打针的打针。得点小感冒发点小烧动不动就上吊针上抗生素,这样折腾完的孩子没有一个体质是好的,只会越来越爱生病,病了不打针自己还就不爱好了。说起这些话就多了,关键是全社会从医院到老百姓都麻木了,好象去了医院不吊针还不正常了。要知道在西医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反而甚少吊针,就连心脏搭桥术后的病人都不用吊抗生素,顶多几颗药口服。从中医角度看,往血管里直接打冷冷的药液相当于往体内注入寒气,本来孩子的体质都是阳性的偏热的,总吊针就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虚寒,吃点冷的受点点风就不行了。真不知道到老了得寒成啥样。人越老阳气越弱越寒底这是常识。况且直接往血管里打东西,万一出点差错那是致命的,因输液出错小病却死人的事故没少发生,哪怕换成打屁股针(肌肉注射)风险都小得多,效果也不见得不好,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非吊针不可。反正我知道在澳洲,普通孩子绝少有机会进医院,平时家庭医生最多就开点药完事,有几次带松子去看全科医生,药都没开就把我们打发了。
说明:
1、下面内容都来自网上或书上。信息太杂太多,不便查找,于是我按自己的思路给整理了。我本身不是医生,所以不保证摘抄来的东西是完全正确的。比如我发现有些地方不同出处说法不同,我就用括号注明了。仅供大家参考。再次提醒:发烧咳嗽严重,出现呼吸急促等危险征象时,需马上就医。不要因为这篇内容模糊了这个概念。
2、小儿中医按摩,对象是小儿,对大人不适用,因为小儿穴位与成人有所不同。
3、穴位手法第一次出现时,有详细位置和按摩方法说明,甚至配图。后面再提及,就不再重复了具体操作方法了。
4、我只整理了小儿最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的按摩方法,其它比如:腹泻、便秘、湿疹、慢性鼻炎、肺炎、近视等等,都有相应的中医按摩方法帮助康复,都收全了工作量实在巨大,光这整理这点东西就花了我大半天时间,带孩子的人大半天的整块时间多宝贵啊,呵呵。我只要能为那些还不了解中医的家长开启一扇大门,有需要的时候,大家随时可以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搜集相关中医治疗的方法。如果同时能转贴给大家共享,助人助己,是行善积德的好事。
发烧 基本手法:
开天门(推攒竹穴):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50次(有的书写是200次)。
推坎宫:自眉心起沿眉毛推向眉梢)100次(有的书写是200次)。
揉太阳穴:100次(有的书写是1分钟)。
清肺经:无名指腹,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有的门派方向正好相反),两手都要按摩(注意这个穴位到儿童六岁就消失了),300次(有的书写是200次)。
泻天河水:天河水在前臂内侧正中线,用食、中二指沿此线从腕推至肘100次(有的书写是200次)。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风热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除基本手法外,还可对症加按以下:
风寒引起的发热:易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咳痰清稀,苔薄白,食指脉络鲜红等。
基本手法加:
掐二扇门:在手背中指根两侧凹陷中(有的书写在中指与无名指间的指蹼缘?)。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有的书写是10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
推三关穴:在前臂桡侧(阳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线),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从腕推向肘,约推100~300次。
拿风池穴:以解表发汗。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风热引起的发烧:常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微微汗出,面赤,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食指脉络红紫。
基本手法加:
推脊柱: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直推,10次。
泻天河水加至400次。
阴虚引起的发烧:发热时间在午后,手足皆热,身体瘦小,夜间睡觉爱出汗,食欲减退,舌红苔剥,食指脉络淡紫。一般不是发作紧急的高热,不用基本手法,直接:
补脾经:在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有的书写是: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200次。
补肺经:在无名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100次。
补肾经:在小指面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200次。
运内劳宫穴:1分钟。内劳宫在孩子自然握拳时,中指指尖贴着的地方。
清天河水100次、按揉足三里1分钟、推搓涌泉穴1分钟。
伤食引起的发烧:孩子高热还便秘3天以上,伴有面红、气促、不想吃东西、烦躁爱哭闹,口渴而不想喝水,舌红苔燥,指纹深紫,是肺胃实热的表现。
泻肺经200次。
清胃经200次:胃经在大拇指面下方那一节,向手掌方向直线推动。
清大肠经200次:自虎口向食指尖的外侧直线推动。
揉板门100次:就是手掌大鱼际。
运内八卦100次:在孩子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顺时针方向圆圈推动。
推六腑100次:在孩子前臂阴面靠小指那条线,用大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
摩腹100次。
揉天枢1分钟。
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
感冒 基本手法:
以手掌蘸少许生姜汁沿脊柱两侧膀胱经抹,用大鱼际推搓背腰部,以红热为度。
按揉肺俞穴:1分钟。位于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按揉风门穴:1分钟。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鼻翼两侧各1分钟,推印堂、攒竹穴,再向左右分抹额部,抹到太阳穴后用大拇指按揉。如此反复数遍,以皮肤微发红为度。然后再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
风寒感冒:特点是怕冷、发热,且无汗,四肢关节酸痛,流清涕,咳痰清稀,舌淡。
基本手法再外加:
推三关500次。揉外劳宫穴1分钟。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10次。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url]风热感冒: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
基本手法再加:
清肺经300次。
泻天河水100次。
按揉大椎穴1~3分钟:大椎穴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
拿肩井3~5次。 咳嗽 (本段摘自健康之路)小孩咳嗽从中医角度,最常见原因就三种:受寒咳嗽、热咳、积食咳嗽。 积食咳嗽:现在生活好了,零食又多又杂,孩子自己不知道控制,家长怕营养不良又爱逼孩子吃大鱼大肉,所以积食咳嗽十分常见,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积热会向上影响到肺。 积食咳嗽的特点是在咳嗽同时,还有手心发热的现象,痰多,夜里咳嗽为多。积食咳嗽后,首先控制饮食,忌大鱼大肉,清淡饮食,以蔬菜瓜果为主,吃点稀粥清清肠胃。 烤馒头片能消积食,不要放油,直接在锅上烤到快焦之前就行。轻拍大腿,沿裤子内外两侧的裤缝线(脾经和胃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轻拍。大姆指桡侧面(远离食指那一面)从上按到下,一直下到手腕(上半段为脾经,下半段为胃经)。 (以下摘自“跟缘缘学习小儿推拿的博客”
咳嗽并非完全由疾病引起,有的宝宝早起轻轻咳几声,只是清理夜间在呼吸道中积留的黏液,所以家长要学会辨别咳嗽的原因。
中医认为,小儿肺脾易虚,肺脏娇嫩,外邪侵入口鼻首先伤害肺腑,所以常易咳嗽。病因不同,咳嗽的表现各异。如感冒咳嗽常有流涕、鼻塞,不伴有气促,白天咳嗽多于夜间;哮喘咳嗽常伴有气喘,夜间咳嗽重,常伴有打喷嚏、鼻痒、眼痒;肺炎咳嗽伴有痰多,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重的有鼻翼扇动,唇周发紫;喉炎咳嗽呈吼声,常发生在午夜,声音嘶哑;慢性咽炎咳嗽呈干咳,伴有咽部异物感,以日间咳嗽为主。
防治咳嗽关键在于护理得当。
首先,宝宝的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食,也就是要营养平衡。注意多喝水,如果体内缺水,气管内的痰液就会变稠不易咳出。中医认为,甜能生痰,也易生热,是引发咳嗽的诱因,所以要少吃甜食和饮料。气温下降后,室内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病菌容易繁殖引起咳嗽,建议在风小的时候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家长要注意随着季节变化给宝宝增减衣服,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盖得过厚。出汗过多,更易引发感冒咳嗽。
小儿推拿治疗咳嗽,也可以说效果非常的好。有很多妈妈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小儿推拿可以消炎吗?我可以告诉大家,小儿推拿相当于成人的针灸,推拿的正确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也有些妈妈认为有痰,一定是有炎症了,所以要吃消炎药效果才好。可是很多事实证明消炎药虽然在治疗宝宝咳嗽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药物最直接的副作用导致的宝宝腹泻、食欲减低等直接损伤宝宝的脾胃功能。倒是很多妈妈跟我分享,在用小儿推拿治疗宝宝咳嗽的时候,其食欲不但没有下降,反倒是非常的好。
那么咳嗽的治疗,从中医的辩证角度大致分为“初咳在肺、中期在脾,久咳在肾”。这个是治疗小儿咳嗽的一个总纲。
一般在感冒初起咳嗽时,我会建议大家按摩捏脊5-10遍,然后分推肩胛骨200-300遍。揉肺俞穴3-5分钟后横擦肺俞以热透为度。正面可以揉膻中穴1-2分钟,后分推膻中穴。手上的操作为清肺经、补脾经各200-300次。
基本手法: 按揉背部的肺俞穴5分钟,然后向两侧分推肩胛骨100次。 用大拇指点揉天突穴50次: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揉膻中穴1分钟: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红之中点。
按揉足三里1分钟: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找穴时,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按揉丰隆穴1分钟:丰隆穴是化痰要穴,经常点揉,有化痰止咳之效。位于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找穴时,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
[url=http://186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3/15/9/3/u56646042_12f703a4840g215.gif]
风寒引起的咳嗽:痰稀色白,发热怕冷,无汗。基本手法再加: 推三关穴300次。拿风池、合谷穴各100次。推太阳穴300次。
风热引起的咳嗽:痰黄,咯吐不畅,嗓子疼,发热汗出,苔薄黄。基本手法再加: 清肺经300次。推六腑300次。揉大椎1分钟。用大拇指在肩井穴上作按揉法10次,最后用双手大指指与食中二指提拿5次。
痰多:痰白而多。基本手法加:补脾经300次。掐揉推四横纹4分钟。运内八卦100次。 干咳:基本手法加:揉内劳宫50次。推涌泉穴200次。揉肾俞穴1分钟。
[ 本帖最后由 海边小妹 于 2012-2-26 13: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