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迹

 找回密码
 注册

精华好帖回顾

· 采访在家上学荣获VCE 满分的 Stephen Zhang 及其父母 (2016-1-4) 冬迹之樱 · [VIC] 建筑小白Owner Building 经历记 - (15-11-2015) Hydronic Heating。 (2013-5-31) cyvs
· 升级安装WIFI智能温控 (2015-5-12) daniello · 20年来, 那些事,那些人(2013-02-01更新) (2013-1-1) daniello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楼主:viviancn

[其他] 父母、基因和环境的影响--BBC跟踪千禧一代20年的纪录片Child of Our Time - 是非观 Right and Wrong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6 09:25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Bigma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Bigma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小小白虎 发表于 2018-3-5 19:56
我是觉得幸福的能力也是先天后天缺一不可。家庭合睦的孩子容易获得幸福感。家庭不和睦的,有部分孩子会愤 ...

所以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很大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3-6 09:4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viviancn 发表于 2018-3-3 18:40
我不是教授啊,没能耐把你当作case study。

从你说的来看,感觉你对目前的工作还是比较满意的。

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是我一个理性的选择而已,昨天没回帖,因为出去面试新工作了,哈哈。

我属于现在流行观念里的反面教材,尽量把情感情绪和工作分开的那号人,属于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做到前20%,但因为缺乏对工作的爱好或者说热爱而不可能进入10%的那一撮

如果说对工作最近有一些什么新的认识的话,那就是工作给人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认知社会的平台,原来我没有认识到这点。所以对成年人也好,对将来的小朋友也好,尽量去更好的,更高的平台对于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有好处的。

可能是题外话,但除了基因啊,父母啊,环境啊,还有一个东东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欲望”,对物质的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成功的欲望,对被他人认可的欲望,对优越感的欲望。回头看映射在小朋友的教育里,一些虚荣心总是有的,但对这种虚荣心的引导就各自家庭各自不同了。

发表于 2018-3-6 09:5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飞鱼 于 2018-3-6 19:51 编辑
华丽转身 发表于 2018-3-3 16:43
可否详细说一下,你父母如何培养了你一个清教徒式的生活习惯,坚韧和品格的?
想借鉴来培养我儿子。 ...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话,我觉得就是从父母自己开始,去追求,培养你希望孩子将来拥有的那种品格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4 收起 理由
华丽转身 + 4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3-6 10:29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3-6 10:46 编辑
Pippa 发表于 2018-3-5 16:11
会不会是这样:科学家没找到“遗传”证据的那部分基因其实也是遗传的,只是科学暂未能证实。

如此说来, ...


有些是单基因遗传,但很多都是多基因遗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常见的先天秉性、聪明程度etc。

有些是单基因遗传,但很多都是多基因遗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常见的先天秉性、聪明程度。
拿最常见的蓝眼睛来说,父母都是褐色眼睛,但都携带蓝眼睛基因,则每生一个后代,则有1/4的可能性出现蓝眼睛。这是单基因。
父: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母: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比如该母亲现在怀孕,则小孩的眼睛颜色的可能性:褐色
+褐色(表现为褐色),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蓝色+蓝色(表现为蓝色)。这对夫妻如果生4个娃,每一个娃褐色眼睛的出现几率是75%,但也很可能4个娃都是蓝色眼睛,或者四个娃都是褐色眼睛。如果父母都是蓝色眼睛,则后代100%是蓝色眼睛。再比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肺囊性纤维化。如果父母都是携带基因,那孩子25%就会出现这个疾病,75%则会表现为正常。有一对夫妻撞运气,不幸的是连生三个都是。


多基因则更复杂,父母的染色体排列组合则有很多可能性。所以兄弟姐妹中出现极端不同的也很常见:比如一个学习很好,一个根本就学不进去(比如流行歌手jesse,她姐姐就学习很好),还有楼中一些人说到的一些现象。还有就是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或者整个家庭几代人就出一个大学生,就是基因随机组合的结果。science一月的一份杂志介绍一位因为胰腺癌去世的卓越的科学家,就是出生自这样的家庭(他自己从小对math和science很感兴趣,五岁就说要当scientist。而家里没有任何人上过大学,也对这些不感兴趣)。父母都是高知,也只能说后代出现聪明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也有可能全部都是笨蛋。

基因与环境的关联类型(genetic-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被动影响(passive correlation)
基因和表型(genotypes+phenotypes),从父母那里遗传到的叫基因,我们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叫表型。表型的发展受制于基因本身和环境。比如父母都是很乐观的人,但孩子没有继承‘乐观’基因,出生后父母的乐观所营造的环境在30%的程度上可影响小孩,比如他们处理事情/应对情绪的方式,小孩可以学。比如画家/音乐家,除了小孩可能遗传到他们的‘画家/音乐家’基因外(也有可能没有遗传到),这些父母也有意无意地让小孩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学钢琴、参观博物馆等。运动员可能会给小孩报各种运动夏令营。他们有意无意嘲笑其他兴趣组的人,从而有意培养小孩对其他类型的人的态度。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肯定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民说的。在此种论调下,小孩的价值观则只有一个:读书。极端例子就是明明不是读书的料(传统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好),却要死磕(比如每天做题到很晚,参见隐匿版的某个帖子)。这是一种被动影响(passive correlation),小孩不能选择。

促发关联(evocative correlation)
小孩的基因型与其行为有关。那些行为可以激发、引出别人某种反应。这些反应反过来成为孩子的一种社会环境。比如一个爱笑的、活力十足的、好脾气的婴儿则会比那些被动的、不喜欢社会活动的的婴儿会受到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刺激。就说逗一个婴儿吧。如果一逗就哭,可能大家都没有兴致。如果逗起来格格笑,大家就说:what a cute baby!,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也会笑。长得好的小孩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有更多人和他/她玩耍,包括他/她自己的家人比如妈妈。所以,作为当妈妈的,一定要平等对待长得丑的那个,虽然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这些漂亮小孩从而发展出出色的社交技巧。到了上小学时,教师对那些有兴趣来上课的人更友好、笑得更多、更多注意力放在这些小孩的身上。

主动关联(acive correlation)
高智商聪明的、高度自我激励的小孩会放在荣誉班里。强壮的、合作的、进攻力强的可能会放在体育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运动天赋的会感到孤独,甚至加入’学校黑帮‘以加强自己的存在感。有些小孩会要求父母参加某种活动。这是父母应该重视的,因为这可能是基因促发而产生出来的兴趣。比如医学世家的小孩喜欢音乐,就应该让其搞音乐,因为最后可能走了弯路后小孩还是会搞音乐,如罗大佑。各种弃医从文(或从武)、或弃文从武或弃科学从音乐比如鲁迅、孙中山等等。青少年也会选择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学习类、艺术类、运动类。选择适当的环境以发展内在遗传的喜好被称为niche picking。有某种遗传特质的人通常会选择与这种特质相对应的环境即人们选择环境来补充他们的遗传。比如喜欢社会活动的人经常参加派对,喜欢静的人则喜欢围棋、拼图等。(Niche picking is a psychological theory that people choose environments that complement their heredity. For example, extroverts may deliberately engage with others like themselves. Niche picking is a component of 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下面这本书.该书作者Spencer Rathus也是家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3积分 +12 收起 理由
飞飞鱼 + 2 大哥,你是专业的吧!
Pippa + 5 感谢分享
viviancn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3-6 10:4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3-6 11:12 编辑

有些人一辈子郁郁寡欢,因为各种原因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不符合自己天生秉性的职业。原因如养家糊口的压力(像friends里面的chandler),某一期朗读者中的那个父亲,很喜欢摄影但不得不去开饭店赚钱。李开复还说他父亲70岁开始当教师不亦乐乎。有些人因为环境制约,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发展自己的遗传喜爱比如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或许智商并不低但跳不出那个圈子。还比如广大中国农民,他们的智商真的低?不见得。只是没有机会与环境而已。他们的后代聪明人数也不是少数,即被城里人称之为‘凤凰男/凤凰女’。所以,一个社会,一定要尽可能为底层人民尤其是孩子提供机会与条件。还有作为父母的,不能盲目跟风,强扭的瓜不甜。如果能发现自己孩子的喜好则好好培养,如果孩子资质平平,没有啥天赋,则教其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合理处理情绪的方式、坚韧不拔尤显重要。

有些天赋或者成就需要在时间上积累(比如一些发明创造,需要试错很多次)、生活经验上丰富(比如作家)、个人内省力(不断纠正自己/完善自己/反省自己),虽然暂时或者一段时期内看不出会有什么作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也会慢慢地有成就。还有就是各个职业的累积程度不一样,比如演艺界可能很年轻就看起来很成功,学术界比如中科院院士则至少得到50岁以上。这也是never give up意义所在。如何恰当的出生(这几乎无法控制)/找到适合自己遗传特征的环境(家庭环境/兴趣环境/职业环境等),又能适当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以延展自己的遗传特征,能够坚持不懈,又有能力享受这个过程(调节情绪/认知)而不是折磨自己可能堪称完美。但世界上完美就很少存在过。套用一句无问东西的台词: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

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Your time is valuable. Before taking the time to critically evaluate an issue, ask the question, "Who care?"

发表于 2018-3-6 10:57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LittleKing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LittleKing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ondon 发表于 2018-3-5 22:31
我觉得小孩教育的好不好跟妈妈有很大关系,当然不是绝对的。原因是孩子小时候一般妈妈管的多,行为方式和 ...

除了你说的那些,外貌,智商很大部分也是遗传妈妈。所以妈妈尤为重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3-6 11:3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springwel 发表于 2018-3-6 10:29
有些是单基因遗传,但很多都是多基因遗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常见的先天秉性、聪明 ...

这几段说得特别好。我完全赞同!我觉得性格真的有很大程度是先天的。如非非常异常的社会动荡(文革,战争,大衰退,中世纪瘟疫等),性格彰显出来的特质能够很大程度主宰人的发展方向。至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则很大程度由家庭给予的资源和平台决定。

由此想起我家老大,先天乐观,怎么泄气的情况他都嘻嘻哈哈不在乎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springwel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3-6 12:08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Pippa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ippa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dondon 发表于 2018-3-5 22:31
我觉得小孩教育的好不好跟妈妈有很大关系,当然不是绝对的。原因是孩子小时候一般妈妈管的多,行为方式和 ...

我觉得父母都很重要。爸爸直接影响孩子幸福感的高低。

发表于 2018-3-6 14:1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鱼羊鲜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鱼羊鲜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不怕失败、勇于冒险、不安于现状

发表于 2018-3-6 21:37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飞鱼 于 2018-3-6 21:40 编辑
Bigman 发表于 2018-3-2 11:21
建议看BBC另外一个纪录片 Up series 从1964年7岁开始,每7年拍一集,最近的是2012年的56岁。

我才看了2集 ...


第三集出来了

http://www.侵权网站.im/docum ... 004-101809306995007

(把侵权网站四个字换成k a n t v就可以了)

看到现在,除了个别有精神问题考上大学后辍学的,其余上了大学的在物质上不会困苦,在精神上也比较满意;而大多数的其他孩子会受到物质上的烦扰,担心退休养老,并且不止一个人说当初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好毁三观。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springwel + 3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3-6 22: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飞鱼 发表于 2018-3-6 21:37
第三集出来了

http://www.侵权网站.im/documentary/301809306994004-101809306995007

这个是up到几岁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3-6 22:1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飞鱼 发表于 2018-3-6 21:37
第三集出来了

http://www.侵权网站.im/documentary/301809306994004-101809306995007

《经济学人》上个月发了一篇关于大学教育的文章Time to end the academic arms race,不知你看了没?

发表于 2018-3-6 22:30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viviancn 发表于 2018-3-6 22:13
这个是up到几岁了?

7年一个回访,我看现在都是五十多快六十的人了

发表于 2018-3-6 22: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飞飞鱼 于 2018-3-6 23:08 编辑
viviancn 发表于 2018-3-6 22:19
《经济学人》上个月发了一篇关于大学教育的文章Time to end the academic arms race,不知你看了没? ...


哪一期?我没看到.
刚把二月份四期鹅目录过了遍,没看到啊?

我贴的那个网站,纪录片栏目里还有两个教育主题的,一个是象牙塔,讲美国大学的;一个是卧底高中,暗访差公立中学的,我觉得都蛮值得看看。

发表于 2018-3-6 23:04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Flyingvilio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Flyingvilio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非常受启发,很棒文章。

发表于 2018-3-7 07:29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飞飞鱼 发表于 2018-3-6 22:31
哪一期?我没看到.
刚把二月份四期鹅目录过了遍,没看到啊?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l ... university-time-end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8-3-7 09:32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飞飞鱼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飞飞鱼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viviancn 发表于 2018-3-7 07:29
https://www.economist.com/news/leaders/21736142-school-leavers-need-other-ways-learn-and-train-bes ...

看来网刊和周刊文章不一样啊。。。

这篇和我说的《象牙塔》那个纪录片讲的类似。

发表于 2018-3-7 10:1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terry11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terry11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评论写的好

发表于 2018-3-17 15:48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16岁的Changing Minds发在中学版:

http://www.oursteps.com.au/bbs/f ... =1407629&extra=

发表于 2018-3-19 13:15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章由 viviancn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viviancn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6岁的)是非观 Right and Wrong

这集的问题是:小孩的是非观是来源于父母还是别的地方?(学校、宗教信仰......)

问题1:什么事情不能做?小朋友列举的有:偷东西、打烂窗户、杀人......极端事件是一方面,那日常生活呢?

问题2:谁制定规则?答案有妈妈/爸爸/爸爸和妈妈/我自己/同学/校长。。。

问题3:哪种行为更严重--故意打烂1个玻璃杯还是意外打烂6个玻璃杯?
多数小孩能意识到出发点比行为更重要;有个小孩就说打烂6个更严重,因为数量比较多。

小孩跟大人在对错的理解上存在分歧,特别是在学校的准则和家里的准则不一样的时候。一些对错的灰色地带也令小孩困惑。

问题4:在孩子们接近6岁时,问他们哪种情况更严重。不收拾房间vs.用脚踢宠物?偷糖果吃vs.不说谢谢?在教室里吵闹vs. 打朋友?小声说话vs.拉猫的尾巴?
孩子们基本都能分辨黑白,给出较清晰的答案,但Charlie只答对了2个,她认为没礼貌(不说谢谢)比偷吃糖果和打人更严重。Eve在回答问题时很快都答对了,她的是非观受父母影响很大,他们是虔诚的教徒,她爸爸Tim还打算捐了一个肾给肾衰竭的弟弟。
研究表明,小孩的是非观形成开始于4岁,开始明白对错与黑白。

实验1:妈妈/爸爸故意不小心把玻璃球洒了一地,让在场的小孩保守秘密。实验者问小孩谁洒了一地时,Tereece选择始终保持沉默;Eve在问多几个问题后就说了实话;Nathan干脆一开口就把妈妈给告发了。Nathan在学校遵守规则,回到家爸爸(信佛教)经常要求他冥想,他父母尝试传输非传统的价值观给他。
帮别人撒谎在道德发育过程中通常到8、9岁才发生。

实验2:用完全不合适的工具把乒乓球转移到另一个盆子,不能用手,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会作弊吗?所有的小朋友都作弊了,他们学会有时候需要扭曲下规则。但他们会承认吗?有些承认了,有些没有。
这个实验在全球各个国家做了,结果很多小朋友都作弊了,都用了手,甚至在共产主义国家。当实验者问小朋友有没有用到手时,有两个承认了,不承认的是俄国的小朋友。

实验3:道德观大比拼:父母或小孩被问到如下问题:
1. (问父母)你终于把房子卖了,但在就要搬出时发现屋顶漏水了,你会怎么做?Charlie的妈妈说照搬不误,不理它;Nathan的爸爸、Tereece的妈妈会选择修好。
2. (问孩子)老师表扬你的作业做得很好,但其实是妈妈帮你做了大部分,你会告诉老师实情吗?Tereece说自己做的,Charlie说妈妈做的,Nathan说不知道,Eve选择说真相。
3. (问父母)你坐的邮轮救生艇过载,在下沉,有个人受伤很严重,反正他也会死的,你会把他扔进水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吗?Eve的妈妈说不会,Tereece的妈妈说会,Charlie的妈妈会给他一次机会,Nathan的爸爸说先杀死他再扔进水(他信佛,是Karate教练)。

实验4:有一张非常温馨的老夫妻照片,实验者说这是她的父母,但她让小孩把照片撕了,看小朋友是否会服从指令。
Tereece的反应是立刻撕了,但之后又想拼回去;Eve会问为什么,在实验者重复了要求之后,最后还是撕了; Nathan做不到。Charlie主动拒绝,说我不想撕。Charlie表现出最强的道德完整性(moral integrity)。同样的实验在世界各地的大人身上做了,结果显示小孩比成人更有道德。
虽然各个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但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会尊重他人,孩子们看来也都做到了。

我随便说说: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不同,不同的家长在不同的情形下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他们的小孩在不同情形下的选择也不太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springwel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