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springwel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springwel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本帖最后由 springwel 于 2018-3-6 10:46 编辑
Pippa 发表于 2018-3-5 16:11 
会不会是这样:科学家没找到“遗传”证据的那部分基因其实也是遗传的,只是科学暂未能证实。
如此说来, ...
有些是单基因遗传,但很多都是多基因遗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常见的先天秉性、聪明程度etc。
有些是单基因遗传,但很多都是多基因遗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常见的先天秉性、聪明程度。
拿最常见的蓝眼睛来说,父母都是褐色眼睛,但都携带蓝眼睛基因,则每生一个后代,则有1/4的可能性出现蓝眼睛。这是单基因。
父: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母: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比如该母亲现在怀孕,则小孩的眼睛颜色的可能性:褐色
+褐色(表现为褐色),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褐色+蓝色(表现为褐色),蓝色+蓝色(表现为蓝色)。这对夫妻如果生4个娃,每一个娃褐色眼睛的出现几率是75%,但也很可能4个娃都是蓝色眼睛,或者四个娃都是褐色眼睛。如果父母都是蓝色眼睛,则后代100%是蓝色眼睛。再比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肺囊性纤维化。如果父母都是携带基因,那孩子25%就会出现这个疾病,75%则会表现为正常。有一对夫妻撞运气,不幸的是连生三个都是。
多基因则更复杂,父母的染色体排列组合则有很多可能性。所以兄弟姐妹中出现极端不同的也很常见:比如一个学习很好,一个根本就学不进去(比如流行歌手jesse,她姐姐就学习很好),还有楼中一些人说到的一些现象。还有就是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或者整个家庭几代人就出一个大学生,就是基因随机组合的结果。science一月的一份杂志介绍一位因为胰腺癌去世的卓越的科学家,就是出生自这样的家庭(他自己从小对math和science很感兴趣,五岁就说要当scientist。而家里没有任何人上过大学,也对这些不感兴趣)。父母都是高知,也只能说后代出现聪明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但也有可能全部都是笨蛋。
基因与环境的关联类型(genetic-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被动影响(passive correlation)
基因和表型(genotypes+phenotypes),从父母那里遗传到的叫基因,我们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叫表型。表型的发展受制于基因本身和环境。比如父母都是很乐观的人,但孩子没有继承‘乐观’基因,出生后父母的乐观所营造的环境在30%的程度上可影响小孩,比如他们处理事情/应对情绪的方式,小孩可以学。比如画家/音乐家,除了小孩可能遗传到他们的‘画家/音乐家’基因外(也有可能没有遗传到),这些父母也有意无意地让小孩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学钢琴、参观博物馆等。运动员可能会给小孩报各种运动夏令营。他们有意无意嘲笑其他兴趣组的人,从而有意培养小孩对其他类型的人的态度。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肯定不是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民说的。在此种论调下,小孩的价值观则只有一个:读书。极端例子就是明明不是读书的料(传统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好),却要死磕(比如每天做题到很晚,参见隐匿版的某个帖子)。这是一种被动影响(passive correlation),小孩不能选择。
促发关联(evocative correlation)
小孩的基因型与其行为有关。那些行为可以激发、引出别人某种反应。这些反应反过来成为孩子的一种社会环境。比如一个爱笑的、活力十足的、好脾气的婴儿则会比那些被动的、不喜欢社会活动的的婴儿会受到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刺激。就说逗一个婴儿吧。如果一逗就哭,可能大家都没有兴致。如果逗起来格格笑,大家就说:what a cute baby!,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也会笑。长得好的小孩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有更多人和他/她玩耍,包括他/她自己的家人比如妈妈。所以,作为当妈妈的,一定要平等对待长得丑的那个,虽然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这些漂亮小孩从而发展出出色的社交技巧。到了上小学时,教师对那些有兴趣来上课的人更友好、笑得更多、更多注意力放在这些小孩的身上。
主动关联(acive correlation)
高智商聪明的、高度自我激励的小孩会放在荣誉班里。强壮的、合作的、进攻力强的可能会放在体育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运动天赋的会感到孤独,甚至加入’学校黑帮‘以加强自己的存在感。有些小孩会要求父母参加某种活动。这是父母应该重视的,因为这可能是基因促发而产生出来的兴趣。比如医学世家的小孩喜欢音乐,就应该让其搞音乐,因为最后可能走了弯路后小孩还是会搞音乐,如罗大佑。各种弃医从文(或从武)、或弃文从武或弃科学从音乐比如鲁迅、孙中山等等。青少年也会选择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学习类、艺术类、运动类。选择适当的环境以发展内在遗传的喜好被称为niche picking。有某种遗传特质的人通常会选择与这种特质相对应的环境即人们选择环境来补充他们的遗传。比如喜欢社会活动的人经常参加派对,喜欢静的人则喜欢围棋、拼图等。(Niche picking is a psychological theory that people choose environments that complement their heredity. For example, extroverts may deliberately engage with others like themselves. Niche picking is a component of 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下面这本书.该书作者Spencer Rathus也是家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