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章由 patrickzhu 原创或转贴,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版权归 oursteps.com.au 和作者 patrickzhu 所有!转贴必须注明作者、出处和本声明,并保持内容完整
21. 相较澳洲,上海的物价其实是非常贵的。我们去掉数字前面的货币单位来看,一个年薪五万的人,在澳洲的生活压力比在上海要小的多(具体的物价数字我就不例举了)。但是在国内有很多其他的消费选择从而降低生活开支,比如对穷人来说可以去档次低的地方消费甚至地摊,条件好一些的就能去家乐福,等级差别非常大。在澳洲好像都差不多或者说不明显,穷人富人可能都在WoolWorth, COles, BIGW, KMART & TARGET买东西。穷人在打折季节也能去MYER,DAVID JONES买高档货。这也是我喜欢澳洲的原因之一。
我的亲戚朋友都说上海物价涨的厉害,其实澳洲何尝不是呢?记得四年前我过来时,在WOOLIES买东西装满一个TROLLEY好像至多一百刀,现在我觉得要两百吧。这叫生活无处不艰辛。
22. 再说一趣事,我回上海买了五条裤子,我朋友说我在澳洲好惨啊,连裤子也买不起啊(我倒。。。)。本人腿短,在澳洲买的裤子都尺寸太长,大家应该知道在澳洲裁边(上海叫“拷边”)非常贵,经常是买一裤子30刀,拷边另要20刀。国内就不同了,都是免费加工的。所以我解释后,上海的朋友讲“哦,难怪老外的牛仔裤裤角都卷起来,原来是拷不起边,我们还以为是时尚呢”。不过虽然我这样解释,朋友们看到我买了五条总是心里怪怪的。
23. 这次也因公事去了南通,江阴和宜兴等地公干,强烈地觉得长江三角州的城乡差别正在迅速的减小,各地的城市化非常快。有些无处不“上海”的味道。中国的现代化正在有里至外,从乡镇到城市不可阻挡的进行着。光江阴一小城市,就有15家上市公司,市政建设非常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就是城乡差别很小,城市概念弱化,如(Greater Sydney Metropolitan)。如国内发展如此,那是了不起的成就。
24. 我女儿来澳是5岁不到,现在Year 2。也是第一次回出生地。好像没有我那样Enjoy Shanghai。原因之一她是一(中)文盲,普通话一般,上海话通通忘记了。我去外地出差两天回家一进门,一通ENGLISH BLAH,BLAH,BLAH...我妈妈说两天没讲英文大概难受吧。在上海我很忙,晚上经常出去“腐败”,女儿每隔一小时打手机,问我抽了几枝烟呀,喝了几杯酒啊?不到9点必一电话来催,提醒好回家了。我朋友都说我惨了,她比老婆厉害多了。我只能解释,我们在悉尼买酒很不容易(得上专门的Bottle SHop去买),烟酒都巨贵无比,所以在澳洲不舍得。因为澳洲晚上没什么夜市面,每天9:00PM就洗洗睡了。当然女儿看到老爸回国"大腐败",夜夜晚回家,心里就会想东想西。她说你喝太多酒了,醉了谁带我会悉尼呀?
总的来说她是吧上海当外国来看待,所以在心理上有些Overwhelming and Panic。我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移民当孩子大一些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吧,孩子的认知是,你的故乡可不是他/她的,所以有条件的话,多带孩子回去总是好的。
哦,她倒是说上海有一点MUCH BETTER THAN SYDNEY。国内电视频道多,少儿节目很多。相对澳洲就单调很多,除非花钱装FOXTEL或卫星电视。不过在我看来有点太多了,不知看什么好。国内的信息传媒有点“爆炸”的感觉,铺天盖地。
25.有筒子说“文中没有提到父母的问题,这对新一代移民可是个最大的问题,兄弟姐妹少到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就算是办团聚移民时间也越来越长,加上国内生活条件还可以的特别是沪京大城市父母更不太愿意长期生活在澳洲,双方加起来可有4个老人了,年纪越来越大总是需要子女在身边的,希望LZ也能分享下这方面的经验感受”。
我和我老婆幸运之处是都有姐姐在上海可以照顾双方父母,我们就安心很多了。但这不代表没矛盾,我们都是尽量做的公平一些,我的父母来一年,老婆父母来一年,这个好解决。但是如果有来自于父母关于移民的压力或你本身想办这件事,我是建议一定要慎重。在我看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公平,你很难给大家四位老人都办,大部分人经济情况无法支持。哪怕你有钱付费移民,四位老人住哪呢,如果你的钱多到再买两个房给父母住,那这也不会有什么上述烦恼了。
我自己个人对这事是很消极的,这里面涉及了太多问题了,经济状况,父母性格,家庭关系,孩子教育等等。常常安慰自己说,想有什么用呢,其实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这次回上海,我是很避免和双方父母议论这些话题。当然现在上海出国移民的越来越多,父母朋友之间也会相互议论,相互攀比,压力难免会有。心要狠一些,一定要听听就算了。实话实说,很多在父母面前的承诺往往会被我们不自觉地放到最后最不重要的位置,汗哪。。。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行”,既然一开始出国就已不孝,以后的事就看开一些吧。
(不过刚刚又想起另一句“子欲孝,而亲不在”,两难哪。。。)
所以我有一次和老婆谈论这个话题后,我说了一番心里话,“我们将来老了一定自己靠自己,千万不要依赖子女,只要你想想现在我们是怎样对待父母的,你就会知道我们的女儿大概会怎样对待我们”。再说的白一些,我首先是某人的丈夫,再是某人的父亲,然后才是某人和某人的儿子,孰轻孰重,可以看清了吧。其实最后和你过一辈子的是那个和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啊!
不好意思,有点离经叛道,大家不要拍砖啊!但在澳洲这样的西方世界,这样的想法大概也是稀松平常的吧。。。
我老婆讲过,澳大利亚的好,你是要出国后(不一定是去中国哦)才能知道,一直待在澳洲你不会觉得。这次我是体会到了。回国腐败一星期后,我开始想念悉尼了,想念澳洲的平静规律的生活。国内朋友对我讲,PATRICK我们真是佩服你一待四年,澳洲多无聊啊也没有什么夜生活,说实在的对我这个奔四年纪的人,真的兴趣不大。我回来看和同学朋友的合影,好像我的精神状态和健康度是最好的,其他人都显老和有点憔悴,因为他们太忙了,节奏太快了。
国内朋友问,澳洲到底好在那里?我的认知是这样的:
在国内你拼搏赚钱,说到底,是想要一个好的生活,无论对自己和家庭。可是在现阶段,你得花很多钱来“买”一般意义上的Quality Life。而在澳洲,你并不需要等同的钱,就可以享受到相对好的生活。这一点对杰出人物或特别有钱意义不大,但是对能力一般的人(如上海人说的“小白领”)就不同了。再说了,即便你很有钱了事业很成功了,要保持住在国内是需要你巨大的付出和持续的拼搏,而在澳洲就相较好一些。That could be a shortcut to approach the quality life。这也是为什么澳洲继续保持着对来自中国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巨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我们回悉尼在Melbourne经停时,我女儿很高兴地说了一句半中半洋的话:"Eventually, 我们回到了a perfect world",我听了好笑。但回到家门口时看到Jacaranda一地紫色时,我自己真得很高兴终于“回家了"。
[ 本帖最后由 patrickzhu 于 2007-10-30 11:23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